首页 云南 正文
王康:于多重身份中书写别样戍边青春
泸水市融媒体中心    08-10 11:36:31

繁星点点的夏夜,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蝉鸣蛙语声,一堂别开生面的普法课堂在泸水市六库街道六库村三石田村民小组如火如荼地上演,劳作了一天的村民齐聚一堂,美美地“享用”着法治“大餐”。

“王站长他们经常来给我们普及法律知识,内容既丰富又实用,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增长法律知识,我们可爱听了!”村民左大娘高兴地说,左大娘口中的王站长,就是怒江边境管理支队花桥坝边境检查站站长王康,而这样的普法课堂,王康已经坚持开展了数年。

四次报名参军 终圆梦军营

1981年,王康出生于陕西省安康市的一个农村家庭,安康市曾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和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从小听着长辈们讲述“红军打土匪”的故事,感受着这片红色土地的厚重气息,军旅梦的种子早早便在王康心中种下。

1997年,16岁的王康初中毕业,由于年龄限制,他暂时无法实现参军的梦想,随后他进入卫校继续深造,2000年卫校毕业后,王康进入当地的乡村医院工作,成为一名“赤脚医生”。然而王康内心深处对军旅生活的向往从未减弱,期间一直在尝试应征入伍,在经历了三次失败之后,2001年,他终于得偿所愿,成功入伍。

“那天,我穿上崭新的军装,胸前佩戴着熠熠生辉的红花,踏上了前往军营的列车,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内心澎湃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回忆起入伍时的情景,王康的语气中依然充满了自豪和感慨。

经过3个月的新兵训练后,王康被分配到鹿马登边防工作站(现腾冲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鹿马登分站),开启了在怒江的军旅生涯。

学无止境 一路“升级打怪”

在部队里,王康刻苦训练,不畏艰难,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训练场上总能看到他挥汗如雨的身影,凭借着这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决心,王康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战士。

“很荣幸我能加入部队这所‘学校’,从走队列、挺军姿、强体能、练本领,不仅磨砺了我的意志,也让我真正体会到军人气魄、男儿本色。”王康自豪地说。

一路走来,一路成长。两年的军旅生涯让王康深深地爱上了军营生活,他似乎也找寻到了曾经憧憬的答案——军人的光芒来自无私奉献的精神,于是他决心通过军考实现军旅生涯的二次转变,去更高的平台践行自己心中的答案。

想法虽好,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王康的初始学历为中专,而军考考察的内容是高中知识,知识体系的差异给他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然而,王康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白天参加高强度的训练,晚上则在微弱的灯光下埋头苦读。

“那段时间是真的难熬,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够用,学的东西又多又难,但我告诉自己,绝对不能放弃,一遍不懂就看两遍、三遍,直到彻底理解。”王康回忆道。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拼搏,2003年9月,王康以优异成绩成功考入了原昆明边防指挥学校(现国家移民管理局常备力量第二总队)。

2005年6月,王康从军校顺利毕业,被分配到原独龙江边防派出所,从独龙江乡到泸水市,在多个岗位中,他始终把严谨、细致、求实、苦干的作风贯穿于工作中,做到干一岗、爱一岗、钻一岗。

2019年,随着公安边防部队成建制改革转隶,王康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成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脱下‘橄榄绿’换上‘藏青蓝’,虽然服装变了,身份变了,但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始终没变。”王康坚定地说。

在工作中,王康逐渐意识到掌握专业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在执法过程中常常遇到职责不清、处理不当等情况,甚至有关系好的老百姓还调侃我在‘和稀泥’,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补上这一课,不能再让群众对我的工作失望。”王康感慨道。

于是,爱“折腾”的王康开始备战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再次开启“啃书”模式。厚厚的法律书籍被他翻了一遍又一遍,遇到难以理解的法律条文,他积极向专业人士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

“备考期间他基本处于‘两耳不问窗外事’的状态,学习到凌晨是常有的事情,难得休息也不愿意陪我和孩子。”王康的妻子李森洋略带抱怨地说道。虽然李森洋心里有些失落,但是她知道王康是为了工作,为了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因此她和孩子依然选择支持王康。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长期的努力学习与实践中,2020年,王康通过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C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2021年成为一名公职律师,2023年,他再次突破自我,取得A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虽然备考过程确实比较痛苦,但是却收获了成长和知识,每一次挑灯夜战,每一次绞尽脑汁,都是自我提升的磨砺。从军考到法考,就好像一路‘升级打怪’,每通过一个关卡都让我看到了更强大的自己。”王康笑着说。

法润边疆群 众眼中的正义使者

成为一名公职律师后,王康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他积极投身法律援助和普法宣传工作,为群众带去法律的温暖和力量。

在普法宣传中,王康积极以普法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村寨等活动为契机,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实际案例,创新性开创“民警+律师”普法、“辩论式”普法新模式,提高不同群体的法律素养。

“边境管理工作和普法工作密切相连,普法工作开展好了,反过来会助推边境管理的成效,下一步我也会积极探索更多创新普法模式,让群众从被动接受普法宣传到积极主动参与普法,让普法工作深入人心。”王康说道。

同时,王康还积极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和免费法律咨询,为他们排忧解难。小杨(化名)曾是一家汽修厂的员工,由于老板连续11个月未支付工资,无奈之下只能辞职,之后多次与老板讨要无果,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了王康。王康了解了小杨的情况后,迅速展开了援助行动,协助小杨收集证据,并帮助他撰写相关法律文书,在王康的帮助下,小杨不仅可以拿回拖欠的薪资,还可以获得额外的赔偿。

“谢谢王站长,谢谢您,如果没有您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您就是我的救星啊!”小杨握着王康的手,不停地道着感谢。

“王站长还给我普及了很多劳务关系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后找工作一定要多留个心眼,不能再轻易相信口头承诺了,我也会把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分享给身边的工友们,让大家都能懂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小杨说。

“看到我的法律援助能够帮到那些身处困境的人,能够为他们争取到应有的权益和公平,我的付出就是值得的,工作的动力也更足了。”王康笑着说。

检查站内“雷霆手段 菩萨心肠”的大家长

“唯有平时严格管理、科学训练、才能打造出一支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有过硬本领、有纪律作风的精锐队伍。”这是王康工作中常说的一句话。

(民警李鹏博)

作为站长,王康对待工作十分认真负责,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始终以极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站内的民警们。从人员的调配安排,到工作的具体细节,再到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每一个环节他都精心制定了一套严谨、科学的工作制度和流程,确保检查站的工作能够始终保持高效、有序地进行。“在工作上,王站长可是一点都不含糊。我们都知道,正是因为他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整个检查站的工作始终保持在高水准,为边境的安全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民警李鹏博充满敬佩地说道。

然而,在工作之外,王康一改工作时的严肃,成为大家亲切的老大哥,谁家里有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每逢节假日,他都会精心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大家的生活,他用自己的方式,让大家在远离家乡的边境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王站长就像一座灯塔,在工作中引领我们前行,在生活中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检查站成为一个充满温暖与力量的大家庭。”李鹏博微笑着说。

舍小家顾大家 家人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对于家人,王康是愧疚的,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很少有时间陪伴在家人身边。在儿子王晨璨的记忆中,爸爸总是忙碌的,缺席了他成长中的许多重要时刻。“小学六年爸爸只参加过一次我的家长会,小时候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可以如此狠心。”王晨璨说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晨璨也渐渐明白了父亲工作的不易,“以前我总是埋怨爸爸不能陪我,现在我懂了,爸爸是在为更重要的事情奋斗,我为爸爸而骄傲,我会以他为榜样,做一个有担当、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王晨璨骄傲地说。

父母的生日宴上,王康常常只能通过视频送上祝福,看着父母日渐增多的白发和逐渐弯曲的脊背,他满心的愧疚却无法言说。

“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我媳妇在张罗,孩子生病时是她半夜抱着孩子去医院,老人身体不舒服,也是她忙前忙后照顾,我对他们亏欠的实在太多了。”王康惭愧地说。

“说不辛苦那是假的,可我知道他工作特殊,我不能拖他的后腿,因为他守护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小家,还有千千万万的家庭,我们的小家就由我来守护。”王康的妻子李森洋说。

家人的谅解成为王康坚实的后盾,让王康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于工作之中。

“我只有把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化作前进的动力,更好地服务人民、守护边境,才对得起家人的付出。”王康感慨道。

从初入军营的青涩少年到如今守护边境的中坚力量,从边防战士到移民管理警察,再到公职律师,二十三载间,王康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他用行动书写忠诚与担当,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为平安、法治边境建设发光发热。

编辑:李丽朱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