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作家专访 |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包倬:寻找文学的多维度世界
昆明信息港    08-27 11:13:13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办公室在近日发布了25部获奖作品和5名获奖译者,《滇池》文学杂志主编,昆明作家协会副主席包倬作品《十寻》获中短篇小说奖。

小说集《十寻》

“阿尼卡”是小说中提到最多的地方,在包倬的笔下,阿尼卡诞生了小说集中的多位主人公,他们与阿尼卡产生的羁绊,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现实中的“阿尼卡”。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如同一面面镜子,在包倬的笔下映照出时代的面貌。

“作家应该像钻石那般去看待世界”

《十寻》到底在“寻”什么?包倬认为“寻找”是文学的母题之一。“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故事,但最终还是要回到故事本身。他所理解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寻找,寻找能够理解自己的读者,寻找同频共振之人。另外一层意思,“寻”是探索之意。文学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寻,这是写作者的使命所在。

那么,除此以外,作家或文学,在今天,又能为世界提供什么?“作家应该像钻石那般去看待世界,了解世道人心的丰富多样,透过现象看本质。”总之,一句话:写作是对世道人心的洞穿。

“像一棵树,枝桠伸向不同的方向”

“按照惯例,小说集的名称是从小说集中的一篇小说名字来命名的,但这部小说集中的任何一个故事名都不具有代表性。”在为小说集命名时,包倬犯了难。这是关于十个寻找的故事,关键词就是寻找,所以最终把小说集命名为《十寻》。包倬将小说集中的十个故事与整本书比作树干和大树的关系。包倬将这本小说集比作一棵树,每一个故事都是伸向不同方向的枝丫,也代表着不同故事的维度。

小说集中的每个故事,都与社会的“边缘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亦或是在寻找亲情、亦或是在追寻自由与个性、亦或是在寻求走向外面世界的道路......这些底层小人物的故事,无形中也映衬了包倬经历丰富、坎坷崎岖的奋斗历程。正是与故事中人物相契合的真实经历,使得包倬以铿锵质朴的文字将故事表达的淋漓尽致,真实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在命运枷锁的禁锢下顽强斗争的社会现象。

“与之感同身受,才能洞察其本质”

小说的“小”,第一点关注的就是“小人物”,小说是为默默无闻的平凡人发声的载体,小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具有时代的烙印他们的命运大多都是悲惨多舛的,这些小人物是朋友、是家人、是陌生人又或是我们自己。“写作要从身边出发,熟悉了解每一个人的故事发生的过程,和他们感同身受,而文学创作,正是需要这种感同身受的存在。”这种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不仅仅是对个体经历的描绘,更是对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生活的深刻反映。每一个小人物都是作者心灵的投射,是作者对人性、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写小说最重要的就是对人、对世界的洞悉,体现的就是作者如何看穿事件的本质。

总的来说,小说的“小”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是对平凡人物命运的关注,是对人性情感深处的挖掘,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通过《十寻》这部作品,展现了包倬对小人物的深切关注和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叙述,更是对时代、对人性、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表达。这种对“小”的深刻理解和表达,正是包倬作品的魅力所在,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激起了读者的反思,通过他真实有力的笔触,我们得以看到故事中充斥着人物对命运的抗争与不屈,但也夹杂着难逃命运束缚的无奈。

“写作的快乐给作者本身带来光环”

谈及成功创作经验,包倬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表示,作家在创作少数民族作品时,不应只是简单单一的把民族文化和风俗展现出来,创作前要对该民族历史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去发掘民族文化背后深层次的意义,透过民族书写共通到人类,展现更深的奥义,打通人和人心灵的通道。

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文字,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艺术世界,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多维空间,它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化背景以及时代的印记。这些维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世界,在艺术世界中,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和理解,探索和体验作品的不同层面。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与作家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的交流和共鸣使得读者认可作者和作品。包倬认为,写作的快乐给作者本身带来光环,要把写作当作是一种快乐,而不是只把写作当做谋取利益的工具,不能太在意文学成功学。

“手举火把,在黑暗中为文学爱好者亮起一道光”

“《滇池》文学杂志的办刊理念一直是薪火相传的,我们做杂志就是想在黑暗中举起一束火把,为文学爱好者、青年文艺家们提供光亮,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并带给他们文学的温暖。”在包倬看来,文学未来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当前也会更加关注底层关注年轻的群体,将继续将文学分享交流会等活动搬进大学学堂,与年轻人开展面对面交流,倾听年轻的声音,在年轻人身上播下希望的种子。

对于包倬而言,写作是一种自由的艺术,文学是一片无垠的宇宙,不受任何界限的束缚,拥有无限的维度和深度。在文学创作的领域里,不应被那些刻板的规则所限制,因为没有人能够规定创作的唯一方式。文学创作的真谛,在于捕捉那些瞬间的灵感,将内心的感受通过文字的力量,真实而生动地传达给每一位读者。(昆明信息港 记者王奕然 实习生杜慧琳)

作家介绍

包倬,1980年生于四川凉山,彝族。2002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见《人民文学》《十月》《钟山》《江南》《天涯》《山花》《芙蓉》《北京文学》等刊。出版有小说集《沉默》《十寻》《路边的西西弗斯》《风吹白云飘》等。曾获《长江文艺》双年奖、云南文学奖、边疆文学奖、滇池文学奖等。现居昆明,任《滇池》文学杂志主编,昆明作协副主席。

编辑:上官艳君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