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禄劝县翠华镇中心学校和平小学四(2)班班主任杨本会再次来到学生张勋家中,和家长面对面讲述孩子的进步,并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
中心学校利用周末和假期坚持全员家访已有8年,这不是个例。昆明市中华小学教育集团、昆明市第三中学教育集团等学校持续开展家访,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提升教育的温度和质量。
当前,昆明市不断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中小学联动 关爱学生做到“家”
去年的一个周末,杨本会到张勋家里,和张勋妈妈潘美福拉家常,了解孩子的周末怎么度过。
对于儿子的变化,张勋爸爸张国锋看在眼里。“娃娃懂事了,会体谅父母,这个暑假做了好多家务活。”张勋爸爸说,“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经常看到他读自己喜欢的书。”
暑假期间,翠华镇中心学校和翠华中学联动,拓展家访覆盖面,包括全体在校学生及部分毕业生。其中,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等,家访内容涵盖思政教育、就学政策宣传、学生情况等,把关爱学生做到“家”,增强家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遍访的基础上,从7月27日开始,由翠华镇中心学校主要领导带队,班子成员和翠华中学教师分为6组,对六年级毕业生家庭进行走访,在做好小初衔接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家长和学生对安全的重视程度。
在翠华镇纳岔村委会汤郎箐村小组的赵忠敏家,班主任徐虹向赵忠敏爸爸介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以及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翠华中学教师张文辉和家长制定了家校合作计划,包括定期沟通学习进展、共同监督学习习惯等。
目前,翠华镇中心学校整理了家访记录,通过实地走访掌握的情况,与家长共同确定个性化方案,给予孩子更好的支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三年提质行动方案》是全省首个以县域为单位印发的行动计划。目前,全县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校(园)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水平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构建了良好的教育生态,推动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
家长进课堂 家校凝聚共育合力
“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我们更要学会保护自身安全。”在上个学期的一堂课上,盘龙区东华小学六(3)班来了一名特殊的“老师”——王辰之同学的爸爸。他为同学们带来“探索自然 感受生物多样性”知识讲座,以野外遇到蛇的情景为例,采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并学会了一些野外自救技能。
在昆明,家长进课堂开展讲座非常普遍。今年的劳动节,昆明师专附小教育集团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向学生展示各种技能。有的家长带来茶艺、插花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有的家长教孩子做汤圆、做手工翻花,多名家长结合自身职业,分享了法治教育、趣味医学等知识。
学校相关负责人说,家长进课堂既搭建了家校共育、互动交流的平台,也建立了良性的家校互动机制。家长将知识和技能带进校园,在丰富学校课程建设的同时,也拓宽了孩子的视野。参与活动的家长表示,这是很好的机会,可以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也能体验教学工作,自己对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有了更多理解和支持。
从2021年9月起,盘龙区金康园小学每年成立一届“专家型”家长团队,团队根据年级划分小组,交流分享家庭教育经验、了解家长的困惑,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并通过家长学校线上课程形式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和宣传栏进行同步宣传。学校希望以此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促进、双陪伴的良性循环。
打造家长学校 持续为爱赋能
此前,在昆明市中华小学教育集团的课堂上,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余云娜带家长做了一个小实验。通过心理学的经典小实验,让家长认识到,孩子们奔着同一目标努力,但在不同教育方法下却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此外,家长还参与了心理健康教育、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等内容多样的讲座,和专家探讨家庭教育的影响,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这样的讲座是中华小学教育集团“家校共育 生命更美好”家长培训暨德育“三位一体”家长课程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期都会开展,通常为期数天,面向全校家长。这也是中华小学教育集团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着力打造协同创新育人新模式的举措。多年来,中华小学坚持开展家长培训活动,针对需求制定家长课堂课程表,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昆明市多所中学均为家长开设了内容丰富的课堂。昆三中教育集团坚持在各校区开设“家长夜校”“晚自习”,授课的有心理健康教师,也有大学教授、教育专家,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吐露心声,探讨理想的家庭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学校不断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提高教育能力,推动心理健康工作向家庭和家长辐射延伸。
今年,安宁市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调育人实验区,五华区、盘龙区成为2023—2026年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践区,这正是昆明市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不断创新家庭教育方式、持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缩影。
坚持育人为本、政府统筹、协同共育、问题导向,昆明市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3个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做法,总结先进经验,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昆明日报 记者张丽亚 余苏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