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五倍子、乌泡儿迎来盛花期,为蜜蜂提供了丰富的蜜源。
走进青山环抱、绿水缠绕的大关县翠华镇兴隆村,见到养蜂人贾雄禄时,他正头戴防蜇面网帽,娴熟地从蜂箱上取下蜂箱盖,拿出一格蜂巢框把蜜蜂抖开后,开始取蜜。庭院中,一个个整齐摆放的蜂箱成为了独特的风景,正忙碌收获成熟蜜的贾雄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养蜂人贾雄禄正在取蜜。杨全伟 摄
“通过蜜蜂扇动翅膀,把蜂蜜周围的水分排出去,达到这种蜂密口覆上一层薄蜂蜡的就是成熟蜜。而蜂蜜口没封盖的,就说明蜜还没成熟。我们采集的就是成熟蜜……”贾雄禄一边操作一边介绍着情况。
成熟蜜的酿造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蜜蜂反复酿造和脱水,最终才能形成含水量低、浓度高的优质蜂蜜。贾雄禄取蜂蜜很是讲究,他把没有封盖含水量高的水蜜用摇蜜机甩出来后,用刀割去成熟蜜表面的蜂蜡,再放到筒状摇蜜机里,使劲转动将蜂蜜甩出来,将其过滤后直接装瓶销售,整个过程无任何添加和稀释,保证了蜂蜜纯天然的品质。贾雄禄说,摇蜜机取出的不成熟的水蜜,就留到冬天给小蜜蜂做冬粮吃。
养蜂人贾雄禄正在取蜜。杨全伟摄
养蜂离不开良好的蜜源。大关县地处乌蒙山腹地,森林植被十分丰富,立体气候条件下,一年四季花开不败,形成了天然的蜜源宝库。贾雄禄说:“大关有四大蜜源,第一个是五倍子,又叫盐肤木;第二个蜜源是乌泡,书面语叫悬钩子;第三个叫野藿香,也叫野坝子;第四大蜜源最好,是枇杷,其他就是百花蜜。”依托五倍子、乌泡、野藿香、枇杷等花产出的蜂蜜,品质上乘、口感醇厚,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保健价值。
蜂巢。杨全伟摄
“现在我养殖了120群蜜蜂,一群大概能取10到15斤蜂蜜,今年蜂蜜收成应该有1500斤左右,平均每斤市值价我们卖150元,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贾雄禄说,能有今天的规模,全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西南林业大学的技术指导。
2015年以来,大关县通过产业扶贫政策推动+西南林大挂钩帮扶+驻村工作队支持,由企业、大户带动大力发展中蜂养殖,使得这项甜蜜事业迅速得到发展。
蜜蜂在采蜜。何桂花摄
“前期,2015年的时候,在政府的组织下,我们以卖蜂种为主,蜂种卖出去之后就开展售后服务,给蜂农提供技术指导,包括收蜜、蜜蜂生病防治等都在全面地组织培训。后期,他们都会了,我们就只通过微信群、抖音,把养蜂技术分享给大家。现在,我们几乎不用再下乡去教授养蜂技术了。”谈起这十年的发展历程,贾雄禄说也算是苦尽甘来,通过发挥“传帮带”作用,新入行的农户也逐渐掌握了蜜蜂的养殖技巧和经验。
如今,在贾雄禄等养蜂能手的示范带动下,大关县的蜜蜂产业正逐步壮大,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的致富之路。
作为一种“不争田、不占地、投资少、见效快”的“空中农业”,养蜂不仅为当地村民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据统计,到2023年底,全县各乡镇养殖的蜜蜂已由2015年的4281群发展到11627群,蜂蜜产量达到24.3吨,实现产值48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