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品牌活动 | 微光计划,让青春能量“返家乡”
青春五华    09-25 18:16:50

大学生是年轻活力、探索创造、敢想敢干的代表性群体,是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深入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引导他们在社会实践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对于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提高实践能力、激发挺膺担当具有现实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团中央、团省、市委关于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工作的安排部署,以为党育人为核心,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治理为重点,共青团五华区委打造“微光计划”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品牌,激励青年学生回到家乡、反哺家乡、建设家乡,让青春在家乡描绘未来,让汗水在故土创造价值,让每一个“微光个体”在基层实践中“凝结如炬”。

微光熠熠启航,项目化开展高效促落实

1

为持续深化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成效,落实关于“通过校地共青团合作,吸纳大学生兼职等方式多渠道充实各级团的工作骨干”的工作要求,共青团五华区委与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等部门联动,共同统筹谋划、广泛动员、精心部署实施“微光计划”项目,形成“党建引领、校地联动、学生参与、基层支持”的工作模式。

2

项目还被纳入“云南省首批人才工作示范项目建设---昆明市五华区‘个十百千万’大学生青年人才就业创业示范项目”主要内容,通过建立完善的结对机制、校地资源赋能、强化接续培养、项目化推进等工作方式,建立工作平台,优化实践场景,动员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来,努力塑造适宜大学生聚集聚拢、施才展智、释放活力的实践环境,充分发挥区域资源集约优势,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让他们在基层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力,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微光其芒照亮,共享化协同合力促共赢

3

共青团五华区委秉持“校区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服务青年”原则,联合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昆明城市学院等6所高校团委共同开展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团组织挂(兼)职锻炼活动,鼓励引导大学生就近就便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到社区村团组织挂(兼)职锻炼,项目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为主要工作载体,面向昆明市主城区进行设岗招募,按照“因需设岗、按岗招人、双向选择、属地管理、就近就便”工作原则,以“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培训、统一派遣”的选派方式,从“返家乡”报名的375人中选派96名优秀大学生深入10个街道89个社区任社区团组织挂(兼)职副书记,开展为期1年的服务,充分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基层、增强责任、锻炼才干,为辖区基层团组织充实工作力量,为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青年人才力量。

4

5

微光成炬续航,制度化推进常态促长效

6

与区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2024年度选派优秀大学生到五华区基层团组织挂(兼)职锻炼的方案》,就挂(兼)职名额、条件、时间、选拔程序、工作职责等均作了明确规定,要求每位挂(兼)职大学生围绕“建强基层组织、培育志愿服务、开展文艺活动、进行课题研究”等4个方面,必须“与一个社区结对、参与一项基层重点工作、记录一份民情札记、提交一份心得体会、形成一份课题调研报告”。工作开展过程中,由提供挂(兼)职岗位的街道社区进行日常管理,在工作上关心、学习上关注、生活上关爱学生;学校团委持续跟踪综合表现,确保挂(兼)职锻炼取得较好成效。结束后,由社区团组织、街道团工委逐级进行终期考核,由团区委、区委组织部、高校团委联合进行终期鉴定,达到相应条件可获得相应学分,挂(兼)职期间成绩突出且考核优秀的,将授予“五华区优秀团干部”称号,表现特别优秀的纳入五华区“百”个社区青年人才库,提供青年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在就业创业方面给予一定资源平台支持。

7

8

9

“微光计划”自今年4月份启动,选派的96名大学生已在街道社区锻炼半年,期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长,在基层团组织建设方面,学习了解开展“学社衔接”“青年团员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在社会治理方面,开展好“假期托管”“心理疏导”“非遗体验”“反诈宣传”等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街道社区工作开展提供人力、脑力支持,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覆盖面、影响面,持续增强此次实践的实效,将融入社会治理服务群众做深做细做实,增强大学生和社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10

11

12

截至目前,已有19名学生以社区团支部兼职副书记的角色提交了心得体会,细细述说了在“返家乡”期间的感受和成长。下一步,共青团五华区委将持续推广该项目模式,加强与高校团组织、区级各部门的合作,继续探索大学生常态化、制度化、项目化参与实践的途径,为大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更坚实可靠的平台,不断增强共青团社会功能、育人功能,同步拓宽基层团干部的来源渠道,进一步提升基层团组织的“三力一度”。

编辑:刘雄斌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