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晋宁区博物馆晋级国字号 馆藏时光一眼千年
昆明信息港    10-04 10:20:49

98571727975525661

“三馆合一”的晋宁区博物馆。 晋宁区博物馆供图

99231727975525567

晋宁区博物馆展示的古滇青铜乐舞表演者。

57481727975525645

学生通过博物馆了解更多历史文化知识。

“晋宁区博物馆现在是国家二级博物馆。”近日,晋宁区博物馆展览社教部主任李松一边整理游客的参观意见,一边向来访者介绍晋宁区博物馆的情况。

今年8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了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二、三级博物馆评估结果,晋宁区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这次定级既肯定了晋宁区博物馆在馆藏价值、文化传播、教育推广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也再次印证了晋宁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丰厚灿烂的滇文化。

昆明馆藏珍贵文物

最多的县区级博物馆

昆阳月山之上,藏着晋宁千年时光。

这里是晋宁区博物馆、郑和纪念馆、晋宁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的所在。

晋宁区博物馆改建于2014年,2017年7月11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现在,三馆合一,建筑面积达4721平方米,常设4个展厅。馆内共收藏文物2419件(套)、邮票8258枚,展出文物1000余件(套)、邮票2000多枚,是昆明市各县区博物馆中馆藏珍贵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博物馆评估定级,是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从博物馆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评比,将博物馆依次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3个等级。”李松表示,国家二级博物馆需要有藏品10000件(套)以上,或珍贵文物1000件(套)以上,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或其中一类价值具有全国意义。晋宁区博物馆能够入选国家二级博物馆,说明了博物馆所展示的古滇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感受中华文化

深厚底蕴和生命力

滇池南岸,历史悠久、文脉悠长。

晋宁是古滇国的都邑。1956年,晋宁区石寨山古墓群6号墓出土了一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金印——滇王之印。它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记载的古滇国的存在,显示了汉朝与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往来。

在此后的考古工作中,又有一系列重大发现。

2019年,考古人员在晋宁河泊所遗址中发现了一枚“滇国相印”封泥,实证了汉武帝在古滇国设立“滇相”,建立行政管理体系。2022年9月底,国家文物局在“考古中国”发布了河泊所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大量汉代封泥和简牍出土,文物的发现成为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对古滇国及其周边地区行使有效管辖的证明……

馆藏时光,一眼千年。 

晋宁区博物馆的“滇国文明”展厅,以滇国溯源、滇人、滇国的统治与军事、古滇流韵4个单元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带人穿越千年,感受神秘滇国的灿烂文化。

走进该展厅,便走入了一个凝固了千年历史的空间,各种器物反映出古滇人的生活场景和风俗信仰。

在这里,牛是各种器物和装饰最突出的形象,因为在古滇国,牛不仅是农耕社会的重要劳动力,更是财富、地位和精神信仰的象征,所以,牛的形象被广泛运用在青铜器上。

青铜鼓形牛杖首是石寨山墓地出土的杖头铜饰之一,其上端为立体的牛雕铸,下端为铜鼓形器座,座下为圆銎,銎内多残留有木杖遗迹,銎两侧有穿孔,横穿铜钉以固定木杖。还有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造型栩栩如生。

出土于晋宁金砂山墓地的青铜奁和陶房屋模型,年代均为东汉时期。

奁是中原地区的典型器物,用于盛放梳妆用品或食物,以漆木质居多,也有陶质的,而铜质则比较罕见。云南曾出土过铜奁,但为数甚少,因而可以视为外来输入品。陶房屋模型,则体现了中原移民南迁,滇国房屋建筑逐渐褪去“干栏式建筑”的色彩,融入了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

“中原文化与滇文化的交融,在文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们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多元统一的特点。”李松认为,晋宁区博物馆中大量展陈着这一时期的文物,就是通过不同类别的空间展现,让人得以一窥古代社会的文化融合,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生命力。

走进晋宁区博物馆,似乎还能听到古滇国的风,穿过岁月的山林,走进当下的复兴征程。

努力成为区域文化

宣传前沿窗口

历史文物,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灿烂文明。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为此,晋宁区博物馆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先后举办了“翰墨典藏 天雨流芳——昆明市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红河三绝——乌铜走银·紫陶·锡传统手工艺品展”等10余个精品展览,努力成为区域文化宣传的前沿窗口;先后参展“滇王与南越王”“谜踪之国——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展”“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等多个国内展览,成为云南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晋宁区博物馆通过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和宣传活动,不断推动文化的活态传承。如馆内的恐龙科普阅读区、互动区、拓印体验区,为锻炼青少年的动手能力、思考和探索能力提供了场所。

在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晋宁区博物馆都要开展“流动博物馆下基层、进学校”文物宣传解说、拓印体验、文物法律法规宣传等活动,让“流动博物馆”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依托郑和纪念馆,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励和引导群众不断弘扬“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睦邻友好、和平外交”的郑和精神。

“历史长河星光璀璨,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晋宁区博物馆将以国家二级博物馆为新起点,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昆明日报 记者赵书勇

编辑:曹月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