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用法规和技术堵上以智驾为名的非法测绘“漏洞”
昆明信息港    10-18 16:48:52

国家安全部10月16日发文通报,某境外企业A公司通过与我国具有测绘资质的B公司合作,以开展汽车智能驾驶研究为掩护,在我国内非法开展地理信息测绘活动。公告一出,引发不少网友将事件关联相关新能源车企、智驾企业以及图商。对此,极氪、特斯拉、英特尔旗下的以色列公司Mobileye和四维图新等国内外企业纷纷表态与非法测绘泄密一事无关,该事件再次把智能汽车的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目前,汽车已经由传统出行工具逐渐转变为移动智能终端。搭载大量传感器技术、5G通信技术、V2X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汽车正成为移动的数据采集器和数据库。今天的智能汽车,绝不是一部普通的汽车,只要进行联网工作,进行智能驾驶,有可能会实现远程操控,也可以进行大量数据搜集,甚至本身可以改变成一个攻击工具,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安全问题。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安全分论坛上表示,L4级自动驾驶汽车每日产生的数据是传统汽车的5-10倍,而且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在2030年前后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乘用车渗透率有望达到90%以上。他强调,汽车数据安全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信业观察者项立刚两年前就呼吁,要建立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的安全认证体系,要建立中国的智能汽车数据的信息存储系统,进入中国的智能汽车所有的操作系统都要经过安全认证。但去年三月份,自然资源部公布的《 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对于高精地图测绘的硬性国家规定,其实非常之少。虽说强制性国标 GB 20263-2006 《 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 》里头,确实规定了高精地图不能收集哪些数据、不能向外界公布哪些地理信息。但关于数据传输时具体的安全措施,车上各种时空传感器的安全规范都还在预研和立项的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当前,作为重要感知基础数据的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研发测试以及后续商业化落地的有效辅助手段。目前不少车企虽宣称采用不依靠高精地图的无图智驾方案,但车载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对周围道路环境建模也是“现场画图”,严格来看,同样属于“测绘”行为,相关数据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在这次非法测绘调查之后,可以预见,今后对智能驾驶测试行业的审查和监督一定会变得越发严格。而相关的技术管理手段也应该及时跟上,比如可以采用相关数据脱敏技术,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或去标识化处理;实施访问控制机制,限制对地图数据的访问权限,以保护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等方式。或者,由政府或有资质的企业统一采集地理测绘数据,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向有需求的企业授权使用(不以营利为目的地适当收费),减少大量企业对地图数据的重复采集和测绘,这样既可以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又可以减少类似的地理信息安全事件。总之,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更与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生态安全、数据安全等国家安全领域息息相关,应加强对测绘数据的安全管理,谨防测绘数据被境外组织或个人窃取。(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

编辑:刘雄斌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