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的彝族村落里,李红卫的名字与彝族服饰文化紧密相连。自幼跟随妈妈和奶奶生活在彝族村落的她,从小就耳濡目染彝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并逐渐掌握了剪裁、配线、刺绣、缝制等技艺。五十多年来,她不仅将这些技艺发扬光大,还成为了彝族服饰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是彝族服饰习俗的重要守护者与传承者。
李红卫
彝族服饰
李红卫的彝族服饰作品深受周边群众的喜爱和认可。她制作的鞋子、围腰、衣服、公鸡帽、背被、小挎包等,不仅工艺精湛,而且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例如,公鸡帽象征吉祥和对幸福的追求,花褂褂上的“四龙抢宝”图案则寓意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彝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也传递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彝族服饰
成年后,李红卫并没有止步于已有的技艺和经验。她积极走访彝族村寨,向手艺人请教技艺特点和表现方式,逐渐积累了对彝族服饰制作及装饰图案纹样的深厚了解。同时,她也意识到彝族服饰习俗的生存空间正在日渐萎缩,受到外来物质文明的冲击和时尚潮流的影响,年轻人对彝族服饰的兴趣逐渐减弱,传统的彝族服饰及其标志性装饰物如灯笼裤、青丝帕、英雄结、绣花围腰、披风、披毡等只能在民族节日活动上才能见到,彝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彝族服饰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服饰习俗,她多次赴云南横断山脉南部、金沙江、红河州、南盘江等彝族聚居地向当地手艺人求教研习,从彝族经典纹饰图案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符号,结合昆明本地彝族特色和现代时尚感的文化创意纹饰,创作出符合当下审美及用途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彝族服饰的传统元素,还融入了现代时尚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李红卫带领绣娘们学习技艺
此外,李红卫还积极传播彝族服饰习俗,帮助妇女群众居家就业、增收致富。她带领绣娘们学习技艺,培养后继人才,并在学校和多个社区开设讲座及体验课程,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零距离体验彝族服饰的制作和魅力。在她的努力下,彝族手工刺绣不仅绣出了美丽的彝族之花,也绣出了彝家妇女的梦想之花。
如今,李红卫已经成为彝族服饰习俗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努力和贡献不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也为彝族服饰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她的带领下,彝族服饰习俗将继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昆明信息港 记者杨锦佳 冯垚 周弦 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