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疫情班”应届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就业歧视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应届生因在新冠疫情期间完成学业而被部分企业贴上“整体素质差”的标签,从而遭到拒绝。面对这种明显不公平的就业歧视,社会和公众有责任对此进行批评和检讨。
据报道,多名2022届至2024届的毕业生在求职平台上与企业沟通时,被对方以“不接收‘疫情班’”为由拒绝。企业方面认为,疫情期间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线上教学、缺乏实践机会等因素,整体素质较差,存在分层严重、技能不足等问题。这种基于片面认知的招聘策略,不仅剥夺了部分应届生平等竞争的机会,更触及了就业公平与招聘机制、人才评价等议题。
然而,将这些问题简单归咎于“疫情班”,不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推诿和逃避,更是在缺乏科学依据的前提下对教育体系的误解。事实上,任何一届毕业生中都会存在能力差异和分层现象,这是教育过程中的普遍规律。疫情前的毕业生也存有能力高低之分,这是招聘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需要辨别和筛选的。因此,将“疫情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否定,不仅不公平,也不明智。
疫情期间,学生们确实面临了线上教学、缺乏实践机会等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学到技能或没有努力。相反,许多学生在逆境中更加珍惜学习机会,通过自学、参加线上课程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努力,不仅弥补了疫情带来的不足,还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
昆明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包容的城市,应该坚决反对这种就业歧视行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相关就业歧视行为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对有关用人单位不招聘“疫情班”应届生的就业歧视行为依法采取行政约谈、通报曝光等措施严查快处。同时,高校也要遵循教育部要求精神,对那些存在“疫情班”就业歧视等不合理行为的用人单位及时纳入校招“黑名单”,向学生发布预警,并向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反馈意见。
用人单位也要反思自身的招聘行为,认识到疫情期间的大学生同样具有能力和潜力。在招聘过程中,应注重对求职者多方考核,建立科学人才评价体系,公正合理给予所有求职者平等就业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招聘到真正适合岗位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疫情班”不是就业歧视的借口。我们应该坚决反对这种不公平的就业歧视行为,倡导公平、公正、包容的就业环境。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合力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招聘机制,共同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就业环境。让每一个有才华、有梦想的年轻人都能在昆明这片热土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刘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