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未成年上网,一直是学校、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指引各类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应用平台,对原有的未成年人模式进行优化升级。
相较于原有的未成年人模式,升级后的模式在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优化内容建设方面究竟有哪些变化呢?一是可一键启动整机未成年模式,将未成年人模式建设范围将由当前的应用程序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三方联动”;二是家长可以在手机上设置终端“封顶”总时长,针对当前未成年人模式下单个应用程序分散计时、上网总时长不可控的现象进行了优化,同时《指南》还提出,要求企业及时修改可能造成未成年人沉迷的内容、功能和规则,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外链信息内容风险。《指南》对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为营造更健康的未成年人上网环境给出具体指引,可见国家在肃清网络环境、关注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方面,重拳出击。
然而,家庭教育才是处于最为直接有效的“操作端”,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实践和落实,“未成年人模式”就等于是形同虚设。家长是引导未成年人上网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家庭是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第一环境,家长的上网行为和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家长应该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教会孩子如何健康、安全地使用网络。该《指南》表明,国家将通过政策指导和技术手段,营造更行之有效、更健康安全的“未成年人模式”。特别是一键启动“整机未成年人模式”,在操作层面,比单独设置应用程序的模式简单很多,基本是零门槛;而总时长封顶后,也相应缩短了设备使用时间。如果“三方联动”能有效实施,那么对于家长来说,监管的难度会明显减小,只要家长做到认真监管,势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作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角色——孩子,仅仅监管是不够的,有效地引导和交流,是构建孩子正确价值观和判断力的手段。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的交流和分享,帮助孩子识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如何避免网络欺诈和网络暴力。通过设定规则和界限,注重培养未成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如规定上网时间和内容,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平衡线上和线下活动,防止网络沉迷。
最后,家庭教育还能够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家长需要教育孩子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在遇到网络问题时教会孩子如何寻求帮助;鼓励孩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索,同时教会他们如何批判性地思考网络信息,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判断力的数字时代公民。
综上可见,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第一环节。家长的科学引导、有效管理,才能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网络素养的新一代。(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李晓燕 袁瑶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