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菏泽一商家许先生遭遇了国内某高校学生的集体退货事件。这起事件涉及7件演出服,这些服装在被退回时吊牌已被摘除,裤腿满是污渍,显然已被穿过。然而,学生们却试图通过电商平台的“7天无理由退货”机制,将这些穿过的服装退回给商家。这一行为不仅损害了商家的利益,也引发了社会对于诚信与规则滥用的广泛讨论。近年来,类似“用完就退”的事件屡屡发生,甚至有人将无理由退货作为“薅羊毛”的工具牟取不当利益。
“7天无理由退货”本是电商平台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而设立的条款,其初衷是给予消费者更大的自主选择权,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有一定的后悔余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可以无视商品的实际状况,随意滥用这一权利。对于服装类商品而言,商标标识被摘、商品受污、受损等情况,都属于“不完好”商品,按道理已经不能适用退货条款。
学生们此举或许出于节省开支的考虑,但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诚信,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得不偿失。一次不诚信的行为,不仅会损害商家的利益,也会给自己和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诚信是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人际交往中最宝贵的财富。对于大学生来说,诚信不仅关乎他们的个人形象,更关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一个缺乏诚信的人,无论他的学识多么渊博,技能多么精湛,都难以在社会中获得真正的尊重和认可。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其重要职责。在这件事情中,学校的教育引导是否缺失,值得我们深思。
电商平台也需要重新审视和完善退货规则。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要保障商家的合法权益,避免类似的滥用规则行为再次发生。可以考虑加强对退货商品的审核,建立更加严格的退货标准,对于不符合条件的退货申请坚决予以拒绝。对于滥用退货规则的消费者,可以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如列入黑名单等,以维护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
诚信是商业活动的基石,也是每个人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享受电商平台带来的便利和权益的同时,也要尊重商家的合法权益,遵守平台的退货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诚信的消费环境。(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劳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