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江枫/摄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江枫 3月6日下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发布2025年十大推介品种、十大推介技术,助力云南绿色农业示范建设,助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为云南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及国际农业合作有效衔接提供科技支撑。
十大推介品种各具优势
十大推介品种为:云粳50号(粳稻)、云麦112号(小麦)、云薯304(马铃薯)、云黄17(黄豆)、云油杂37号(油菜)、云归2号(当归)、云蔗081609(甘蔗)、月季“红船”(鲜花)、云夏3号(蚕)、云咖RJS2号(咖啡)。
云粳50号长势良好。供图
云粳50号、云麦112号、云黄17,均由该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其中,云粳50号平均亩产727.6kg,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600m-1900m的粳稻区种植;云麦112号具有高抗条锈病特质,平均亩产654.85kg,创绿色高产纪录,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260-1900米地麦生产区种植,目前全省已经累计推广种植超过50万亩;云黄17脂肪含量达23.44%,属于高油大豆,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944m以下地区种植,2020-2024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已经超过40万亩。云薯304由该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富锌且抗晚疫病,适合加工,目前已累计推广种植约43万亩;云油杂37号由该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楚雄州农业科学院选育,平均亩产314.7kg,适宜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广东和广西冬油菜主产区秋播种植。
云薯304丰产景象。供图
云归2号由该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选育,亩产1250kg当归鲜药材,适宜在云南省海拔2000m-3200m的当归产区种植;云蔗081609由该院甘蔗研究所、云南云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选育,平均亩产达9.65吨,最高亩产达14.39吨,目前,该品种在云南、广西蔗区等地推广种植突破100万亩;月季“红船”由该院花卉研究所选育,年亩产值超30万元,土壤栽培亩产量260枝/平米·年、基质栽培年产量320枝/平米·年,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的优点;云夏3号蚕种由该院蚕桑蜜蜂研究所选育,体质强健,抗逆性强,产量高,茧丝优质,适宜在长江、黄河流域蚕区秋季养殖;云咖RJS2号由该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和保山市隆阳区佐园咖啡有限公司选育,香气浓郁,口感平衡,适宜在降雨分布均匀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栽培。
云夏3号的蚕、茧、蛹、丝都很出色。供图
十大推介技术各有特色
十大推介技术为: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栽培技术、马铃薯晚疫病“五精一统”防控技术、双薯协同增粮增收技术、旱地鲜食豌豆免耕套作直播高效生产技术、云南茶园提质增效综合技术、高山杜鹃年宵盆花生产技术、云南高原生态区干制辣椒安全高效生产集成技术、丘陵山地甘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羊肚菌林下种植技术、白芸豆中淀粉酶抑制组分高效制备技术。
核桃林下种植羊肚菌。供图
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可亩均减氮6kg、增产50kg,累计推广超800万亩;马铃薯晚疫病“五精一统”防控技术通过AI诊断+无人机施药,防效达90%;双薯协同增粮增收技术是将马铃薯与甘薯轮作,适宜冬马铃薯产区、早春马铃薯产区;旱地鲜食豌豆免耕套作技术,是有效利用烟草、玉米等前作作物秸秆,辅助豌豆攀爬,以克服豌豆倒伏问题;云南茶园提质增效综合技术是集成生态防控与精准施肥,提升茶叶品质;高山杜鹃年宵盆花生产技术是通过温室催花+补光调控,提升产值;云南高原生态区干制辣椒安全高效生产集成技术,是从种子处理、育苗管理、定植栽培、田间管理等整个环节研发得出的关键集成技术,可增产增收;丘陵山地甘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有利于节约成本,适配云南山地;羊肚菌林下种植技术可实现“林菌共生”,达到生态、经济双赢;白芸豆淀粉酶抑制组分高效制备技术,可提高提取效率,为开拓健康食品全球市场提供可能。
白芸豆淀粉酶抑制组分高效制备。供图
端稳“中国饭碗”守好“云南粮仓”
多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按照中央和省委“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安排部署,主动服务和融入全省发展大局,紧紧围绕“1+10+3”重点产业,实施“现代种业创新提升”三年行动,牵头云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新征集资源8000余份,牵头建设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云粮”“云油”“云薯”“云蔗”“云花”等育种取得新突破,花卉功能基因组、麦类双单倍体等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江枫/摄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推介的标志性品种、新优品种和超级单品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仅2024年,就审(认)定、登记及植物新品种权172个;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81件;制修订并发布标准140项,选育推广的21个品种、21项技术入选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选品种、技术占全省推介品种、技术的45%和40%;育成的“云薯304”入选2024年度国家农业主导品种,打破了国外薯片加工品种“大西洋”的垄断地位;年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生产应用超过4000万亩,全省茶叶、鲜切花、中药材、咖啡等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2011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达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为端稳“中国饭碗”、守好“云南粮仓”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