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喧嚣中
总有一些角落
藏着不为人知的美味
散发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今天
就带你走进傣族大妈的小摊
开启一场从早吃到晚的美食之旅
晨光熹微,芒罕菜市场的巷子口,卖早点的傣族大妈正在她的小摊前忙碌。小灶炉火上煨着汤头、豆浆、稀豆粉,咕咕地冒着泡泡,散发着丝丝热气。小摊最吸引食客的,当属那一碗经典的傣族酱帽饵丝。大妈手持漏勺,将饵丝放入汤中汆烫,一摇一颠,一起一落,动作行云流水。酱帽由傣味大酱混着各种香料和猪肉糜小火慢炒而成,味道浓郁醇厚。热气腾腾的饵丝,浇上精心熬制的酱帽,饵丝的软糯与酱汁的鲜香完美融合,再配上几块免费的酱卤猪皮,嗦上一口,瞬间唤醒沉睡了一夜的味蕾。
中午,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卖各类小吃的傣族大妈的小摊如一个个移动的“美食宝库”,出现在巷口、路边,为芒市人开启酸酸辣辣的“下午茶”时光。
在罕相路的下段,卖泡酸果的傣族大妈10点不到就开始出摊。为了确保每天的果子都是现切现泡,大妈们6点就起床制作。泡芒果、泡菠萝、泡梨子、泡羊奶果……红红绿绿的新鲜水果被泡制在特制的酸水里,整齐地摆放出来,构成勾人味蕾的多巴胺配色。捞出泡酸果撒上糊辣子和白砂糖一齐食用,水果的甜、酸水的酸、糊辣子的香辣在口中交织,刺激着唾液腺,让人欲罢不能。除了泡酸果,大妈们制作的傣味拌鸡爪、拌猪皮、拌洋芋、泡萝卜、裹卷粉等也是美味十足,各类果汁、糖水更是解暑一绝。
在芒罕路的上段,卖傣味凉拌菜的傣族大妈同样早早就出摊了。小摊的凉拌菜可选种类繁多,新鲜的蔬菜拌上各种辛香料和傣族油辣子进行调味,看似重油重辣,实则清爽可口,解腻开胃。再点上一杯奶香浓郁的泡鲁达,就是本地人特色“下午茶”的标准配置。摊位不大,但卖的吃食很多,除了凉拌菜,还有饵丝、稀饭、凉粉、红糖西米、豆面团……冷热皆有,咸甜皆宜。
如果想给“下午茶”加点重口味,那白天烧烤绝对能满足你。在芒市交通幼儿园一旁的路口,藏着一家卖白天烧烤和豆粉的傣族大妈小摊。大妈家的烧烤食材有荤有素,新鲜诱人。经典的傣式烤法是先把食材基本烤熟,再刷上厚重的辣椒面、花椒面复烤。炭火烤得小串滋滋冒油,撒上大量的芝麻趁热上桌,喷香扑鼻。再来一碗甜豆腐脑,嫩白可口,是烧烤的最佳解腻搭子。拌豆粉也是大妈的招牌,细腻的豆粉拌上酸辣的调料,爽滑开胃,搭配清爽的柠檬水,瞬间驱散午后的炎热。
夜幕降临,傣族古镇人来人往。在松树寨的路口,一位傣族大妈的饭团小摊伴着夜色开始了营业,小小的摊子与高大明亮的古镇大门形成鲜明对比。小摊的火盆上,主角是粑粑和饭团,四周围坐着烤火聊天的客人。大妈将揉好的饭团和紫米粑粑放在火盆支架上认真烤制,小心翼翼地翻面。随着温度的升高,饭团表面逐渐变得金黄酥脆,粑粑鼓起小包,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烤好的饭团放入辣腌菜和卤腐,咸鲜香脆;紫米粑粑撒上红糖苏子,香甜软糯。
在傣族大妈们的小摊上
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美食美味
更是一种对传统美食的坚守与传承
一种勤劳踏实的生活态度
她们质朴实在
不在饮食上弄虚作假
她们笑容以待
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食客
她们起早贪黑
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
去傣族大妈的小摊
从早吃到晚
这里的每一道美食
都蕴藏了城市的人文气息
都见证着城市的市井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