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文物归家彰显盛世中华的文明回响
昆明信息港    03-28 20:48:04

2025年春日,当楚帛书的流转物证跨越太平洋回到青岛,这件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古老文献,再次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物的命运始终与国运休戚与共。

从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的重见天日,到天龙山佛首的百年归航,从圆明园马首的故土归根,到流失海外 2156 件国宝的次第凯旋,文物回归之路,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注脚。

每一件流失文物都是文明的基因片段。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上的 330 字铭文,穿越 2500 年春秋风云,诉说着曾国贵族的家国记忆;马家窑彩陶上的漩涡纹,流转着新石器时代先民对水与生命的敬畏。这些承载着历史密码的器物,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里,如同被割裂的文明基因,始终呼唤着文化母体的认同。当它们历经外交斡旋、司法博弈、民间奔走,终跨越山海归来时,不仅填补了考古学的空白,更唤醒了民族记忆中沉睡的文化乡愁。

文物回归的加速度,折射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从 2019 年意大利返还 796 件文物的 "世纪交接",到 2024 年《青岛建议书》的国际共识;从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到主导 "一带一路" 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中国正以文明大国的姿态重构国际文物保护秩序。这种担当,既体现在对殖民历史的深刻反思,也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正如巴西学者所言,中国方案为原住民文化回归提供了范本,这是对人类文明的庄严承诺。

文物回归不仅是器物的位移,更是文明自觉的觉醒。当 90后、00后在社交媒体创作 "文物拟人化" 作品,当马首铜像成为圆明园回归的首件重要文物,当流失文物话题阅读量突破百亿次,文化传承已从历史叙事转化为全民参与的文化仪式。这种共鸣,源国力强盛带来的底气 —— 法律体系的完善、科技手段的支撑、外交智慧的运用,共同构筑起文物回家的绿色通道。

正如文物工作者所言:"今天的追索,展现的是文明古国的文化自信与现代大国的治理智慧。"站在 2025 年的时空坐标上,回望文物回归的 70 年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 15 万件国宝的地理位移,更是一个民族对文明根脉的执着守护。当楚帛书的流转物证成为文明对话的新起点,当敦煌宣言与青岛建议书写入国际议程,中华文明正在以更开放的姿态,为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贡献中国智慧。文物归家的故事仍在继续,这既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宣言:盛世中华,必将让文明之光永远闪耀在世界东方。(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张杨)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