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芒市风平镇那目村的金色田野上,一场科技创新的丰收故事正在上演——州科技局组织省内外专家,对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德宏综合试验站等单位实施的“水稻+鲜食玉米”粮经协同模式示范田进行现场测产,结果令人振奋:采用宽窄双行密植模式的“零一”玉米品种,6.1亩示范田带苞叶鲜重实收折合亩产达1937.76公斤,较传统四行种植模式增产14%,创下德宏鲜食玉米单产新纪录。
科技创新激活“冬闲田”潜力
作为我省重要的冬季农业生产基地,德宏依托“冬无严寒”的气候优势,创新构建“大春拿粮、小春拿钱”的粮经协同模式。此次测产的示范田,正是“水稻+2茬鲜食玉米”一年三熟模式的生动实践。数据显示,水稻品种“华浙优261”亩产达645.93公斤,按每公斤3元计算,两茬鲜食玉米亩收益超万元,真正实现了“藏粮于技、藏粮于种”的科技助农目标。
宽窄双行密植破解增产密码
“传统四行种植模式存在排水不畅、通风不良等问题,特别是10月种植期遇雨容易造成蹲苗。”州农技推广中心郑宇峰研究员介绍,此次创新的宽窄双行密植模式,通过三项关键技术突破实现增产:选用耐密植高甜度“零一”审定玉米品种,每亩种植密度提升至4760株;采用起垄双行种植技术,配套精准水肥管理,有效规避渍害风险;创新农机农艺融合路径,将传统种植习惯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
订单农业铺就增收快车道
“我们与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今年收购价达每公斤3.7元,比普通品种高出27%。”“零一”玉米负责人林忠凯表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既保障了农户收益,又为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示范户金岩过石算起增收账:“这茬玉米比上季一亩多收700多公斤,多赚了2700多元,管理成本却没增加多少。”
“要走好‘高端精品’路线”
测产专家组给出建议,该模式的成功验证了“少而精、小而美”的发展路径,下一步要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强化耐密植、高品质品种研发推广,构建标准化种植体系;推进农机具适应性改造,提升生产效率;打造高端鲜食玉米品牌,拓展中高端消费市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随着德宏冬季农业向科技化、集约化转型,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正书写着“一季多收、一年多熟”的现代农业新篇章。科技创新不仅刷新了产量数字,更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农民增收的幸福底色。(德宏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倪桂英 通讯员陈志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