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普洱咖啡 在茶香深处酿一杯世界味道
云南日报    03-31 07:56:07

中国咖啡看云南,云南咖啡看普洱。从咖啡豆原料基地到精品咖啡原产地,普洱咖啡产业的蝶变折射出中国农业的升级密码。当全球咖啡版图刮起“云南旋风”,普洱用30年光阴破解了“绿色黄金”的产业方程式:有机咖啡种植园孕育出花果香型的阿拉比卡;建成全国咖啡产业发展领域唯一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首个大学本科咖啡专业落地普洱;远山茶咖庄园里不仅飘散着拿铁香气,更升腾着三产融合的智慧……在这片被茶香浸润的土地,咖啡的醇香也愈加浓厚。

绿叶金豆书写新传奇

凭借湿润季风气候、充沛的日照与肥沃的土壤,普洱这片广袤的热区,孕育出了风味独特的咖啡,书写了一段从无到有的咖啡传奇。

如今,普洱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咖啡主产区,种植面积达67.9万亩。2024/2025年产季,普洱咖啡鲜果采摘工作已过半,生豆产量预计5.8万吨左右,根据当前市场价格分析,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大关,普洱咖啡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然而,普洱咖啡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尽管种植规模和产量可观,但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存在产业链短、品牌影响力有限等问题。为突破困境,普洱市落实省委、省政府“千亿云咖”部署,深入实施咖啡生豆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双提升三年行动,咖啡生豆质量和价格实现双提升、技术设备和环保达标实现双突破、精深加工和融合发展实现双推进,实现了生豆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的显著增长。同时,出台金融支持政策,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各环节发力,为咖啡产业振兴提供全方位保障。

数据显示,2025年1月,思茅海关监管出口生咖啡豆808吨、同比增长191%,出口荷兰、德国、美国、越南等29个国家。随着全球市场对高品质咖啡需求的增加,普洱也在积极引导种植户增强精品咖啡意识,推进咖啡鲜果分级、分批采摘,不断提升当地咖啡豆的质量。

普洱作为中国最早种植咖啡的地区,被誉为“阿拉比卡的天堂”。在这片被认证为“中国咖啡之都”的土地上,绿叶与金豆共舞的奇观正在上演:在云南爱伲农牧(集团)有限公司的咖啡种质保存繁育基地里,1000平方米的大棚保存着各种咖啡种质资源,80亩繁育基地里孕育着各类咖啡良种;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每粒咖啡豆都带着数字身份证漂洋过海;昔日的茶马古道驿站,如今变身网红茶咖庄园,手冲咖啡的水流声与普洱茶汤的沸腾声协奏出三产融合的交响。

目前,普洱市有27万名咖农和咖啡从业者,人均收入相较3年前翻番。散落在山林的咖啡专业合作社如繁星点亮山乡,咖啡树真正长成了“致富树”,香醇可口的咖啡成了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金豆子”。

普洱市着力发挥咖啡产区优势,不断丰富新业态,挖掘品牌潜力,弘扬咖啡文化,推动咖啡基地生态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产业集群化,释放咖啡产业新活力。构建“企业+村集体+咖农”模式,建成多个咖啡庄园,带动咖农持续增收。

“咖啡+旅游”“咖啡+民宿”“咖啡+文化”……在普洱,越来越多的咖啡玩法、喝法层出不穷。游客可以在思茅老街感受普洱府百年历史文化与时尚咖啡元素的生动结合;可以在咖啡主题街区和潮饮场馆感受松弛畅快的周末时光;还可以在咖啡主题邮局向远方的朋友寄出一张普洱咖啡明信片。咖啡庄园、咖啡主题街区、咖啡主题邮局、咖啡主题公园等咖啡消费体验新场景已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咖旅+”的多元业态带热了普洱旅游经济,据统计,2025年春节假期,普洱市共接待游客325.12万人次、同比增长13.71%,实现旅游花费34.37亿元、同比增长13.21%。

当下的普洱咖啡正向着精品化、产业化、国际化迈进,在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振兴发展的新篇章。(云南日报 记者胡梅君 沈浩)

制定标准提高竞争力

全国咖啡产业发展领域唯一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自2024年10月21日在普洱市揭牌以来,积极推进“产、学、研、管”一体化建设,建成咖啡质量基础与产业服务技术创新综合体,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技术成果。

云南地处世界小粒咖啡种植黄金地带,是我国最大的咖啡产区,咖啡种植面积占全国的98%以上。据昆明海关统计,2024年云南出口咖啡3.25万吨、同比增长358%。云南咖啡走俏国际市场,是机遇也是挑战。“咖啡不像茶叶,自古就已种植、有成熟的体系。咖啡是舶来品,我们能够种植和生产,却没有完整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作基础支撑。”普洱市检验检测院副院长姜东华说,如今,不少外国咖啡企业来到普洱收购咖啡豆,因为缺少自己的标准体系,咖农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只能参考国外的咖啡行业标准,但不同国家的咖啡品种、风味,以及消费者需求、市场行情等都是不同的,“跟着别人的标准走”导致缺少自主评价的权利,产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标准体系的建设,影响着产品质量的把控和市场竞争力,也关系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云南咖啡走出国门,为了将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创新中心(咖啡质量基础与产业服务)结合云南咖啡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与国际咖啡市场发展需求,按照“无标制标、缺标补标、有标提升”的原则,构建了咖啡产业标准体系,制定国内首个咖啡产品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普洱咖啡》,发布制定地方、团体标准23项,成功填补了国内咖啡领域标准的空白。同时,建立5种咖啡农残检测方法,完善咖啡检验检测体系,取得419项检验检测资质,并建成咖啡产业资源一张图、咖啡品质数据库、咖啡物联网平台、咖啡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构建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全过程质量追溯管理体系。

有了标准作支撑,还要有“种子”和“人才”作引擎。技术创新中心针对咖啡良种选育进展缓慢、品种单一及退化问题,建成3个咖啡种质资源保存基地、2个咖啡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立体生态咖啡种植示范园、2个精品咖啡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一套咖啡立体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并示范推广。针对咖啡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方式单一的问题,研制和升级改造性能先进、绿色环保的咖啡加工设备,助推咖啡产业向精深加工化发展。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人社部门共同编制国内第一本咖啡师培训教材,建立咖啡系列职业技能岗位标准体系,助力共建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成功申办全国首个“咖啡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并建立“一站式”科技服务模式,累计为100余家咖啡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专业技术培训1000余人次,技术推广服务1万余人次。

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让咖啡有“身份证”;服务咖农、咖企、专业人才,为咖啡产业持续“造血”;技术创新中心以科技赋能,为普洱乃至云南的咖啡产业发展有了更大底气、创造了更多可能。(云南日报 记者高玥)

培养人才创造新优势

“咖啡专业是我们学院去年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副院长李学俊介绍,2024年初,云南农业大学获批开设“咖啡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成为全国首个开办咖啡本科人才培养的学校。9月新学期,首批咖啡本科专业98名学生在云南农大热带作物学院顺利入学。

多年来,热带作物学院围绕咖啡等热作资源开展科研和教学。过去,与咖啡相关的教学工作被放在农学和食品科学这两个学科序列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咖啡本科专业虽然是一个新专业,然而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都是高起点。

李学俊介绍,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目录外专业,要增设的难度可想而知,学院用了8年的时间才申报成功。谈及专业设立的初衷,李学俊坦言,主要还是考虑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从全球视野来看,我们始终认为咖啡是一个大产业,然而国内咖啡专业人才短缺,对行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力度明显不足,通过开办咖啡本科专业进行系统全面培养,能为国内咖啡行业输送更多高质量专业人才。”李学俊说。

在咖啡专业实验教室,一堂手冲咖啡制作课正在进行。练习冲泡咖啡的学生们热烈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咖啡专业课程在学校很受欢迎,选修咖啡相关公开课的学生超过300人。”咖啡专业课教师陈云兰介绍,这门课名为“咖啡调配学”,不少学生一开始选修咖啡课程是因为想学习咖啡拉花,但随着对咖啡的了解更深入,咖啡品鉴的魅力更让学生感兴趣,“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也把咖啡品鉴作为‘牛鼻子’,从杯子回到豆子,带动学生对咖啡全产业链的学习。”

“学院在咖啡领域深耕多年,持续的科技创新和独有的教学模式,以及扎根在咖啡产区第一线办学,这些都是我们开办咖啡专业的优势所在。”李学俊说,学校实行全程导师制,每名学生入学以后都有专业老师作为导师。学院就建在咖啡产区,学生有充足的咖啡豆作为实验材料,还能走进咖啡种植基地、加工车间现场学习,这些都为培养“咖啡全才”创造了优势条件。今后,学院将继续强化咖啡领域科技创新、教育教学、产业服务,助力云南咖啡飘香世界。(云南日报 记者沈浩 胡梅君)

做大特色探索振兴路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独特的区位和气候,孕育出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的咖啡风味。2023/2024年产季,孟连县咖啡米产量1.12万吨,精品咖啡产量0.69万吨,咖啡精品率从40%提升至62%,连续三年保持云南省第一。近年来,孟连县以咖啡为媒,探索出一条精品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站在孟连县勐马镇帕亮村帕亮新寨的连片咖啡园里,满目苍翠的咖啡树沿着山势起伏。咖农扎努认真地修枝剪叶,对咖啡园进行田间管理。“过去只求种得多,如今更看重种得精。”扎努身后,农技人员正指导农户实施深翻改土、测土配方施肥等。2023年,孟连县启动2万亩低产咖啡园改造和1790亩新品种更新计划。“改造后,咖啡鲜果亩产从6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以上,咖啡精品率超过56%。我们还建成咖啡种苗培育基地、咖啡基因品种库,引进和培育瑰夏、德热等高附加值品种20余个。”孟连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李梅英说,“我们还应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对咖啡产业进行智慧农业探索,创新开发YSCC可溯源系统;加大新型绿色环保加工技术工艺和设备推广力度,引进国外先进加工设备15套,实现鲜果色选分级、无水脱皮、微水脱胶、低温热风干燥绿色生产和加工废水回收利用,做到加工环节零污染。”

为实现从种子到杯子的全过程精品,孟连县通过“技术升级+品牌驱动”,推动咖啡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为打造“中国精品咖啡第一县”提供可持续动力。

在孟连桥安咖啡加工厂,加工咖啡的机器设备正开足马力运转。负责人金涛说:“我们以走精品咖啡路线为着力点,提高咖啡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咖农收入。近年来,先后对300亩咖啡园进行中低产咖啡园改造,对500亩集中连片的咖啡园进行标准化种植示范,有效提升了咖啡产量和品质。通过改造提升和标准化的建设,咖啡亩产增加了300公斤左右,鲜果的质量和咖啡精品率也提高了很多。”

从选种到种植,从鲜果“全红采摘”到微水脱胶、低温烘干全链条管理,保障每一粒咖啡豆的纯净,孟连县已建成高稳产精品咖啡原料基地6万亩,认定“绿色食品牌”咖啡基地7个;建成精品咖啡生产线6条、精深加工生产线1条、鲜果集中处理中心15个,年咖啡精深加工能力提升至1000吨。

2025年,孟连县锚定更高目标:咖啡精品率达70%、综合产值超过13亿元,建成中国精品咖啡核心产区。(云南日报 记者胡梅君 沈浩)

观察

走稳产业融合之路

“左手咖啡右手茶”,逐渐成为普洱茶和普洱咖啡的推荐语,承载普洱这座城市的特质,为普洱茶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在普洱,有云南农大热作学院咖啡专业、咖啡重点实验室,有思茅区南屏镇“南三村”咖啡种植带,小凹子、野鸭塘、北归、昕艺等咖啡品牌逐步打响,这都为普洱咖啡产业走得更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4年,普洱咖啡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92.9%,生豆精品率、精深加工率分别提高至36.3%、50.2%,咖啡领域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投入运营,新培育咖啡规上企业6户,咖啡庄园增至20个。让普洱咖啡香飘世界、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国咖啡之都”,普洱正在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力,促进三产融合。持续打造南岛河“中国咖谷”,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丰富消费业态,促进咖啡庄园差异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咖啡主题公园建设。探索咖旅融合新路径,注入更多普洱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元素,让普洱咖香更加醇厚,让咖啡树变成更多居民的“摇钱树”。(张新立

编辑:合宇聪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