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为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市人大常委会3月中旬组织检查组,采取市、县(市)区人大联动、听取汇报、实地检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对市政府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以下简称“粮食安全保障法”)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切实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守护好昆明市民的“粮袋子”。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忠率检查组赴寻甸县粮食收储有限公司羊街中心粮库、羊街镇新街村民委员会新街村民小组及七星镇腊味村委会、高田村委会、戈必村委会,实地察看昆明市粮食储备、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违法占耕整改及耕地流出整改及恢复情况,并召开执法检查座谈会,听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宣传贯彻执行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情况、采取的措施、办法和取得的成效。
构建完善粮食安全政策体系
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施行以来,昆明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法律要求,以法治手段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统筹推进耕地保护、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应急和节约各环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昆明市把学习宣传贯彻粮食安全保障法作为普法任务抓好抓实,加大普法力度,借助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利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营造法治护粮的良好氛围。
全市健全配套制度,构建完善粮食安全政策体系,把粮食安全保障法的规定和要求贯穿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中,将粮食安全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制定印发《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3035年)》《昆明市“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规划》《昆明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办法》《昆明市市级政府储备粮食管理办法》等一批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以粮食安全保障法为统领,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为支撑的粮食安全制度体系。全市强化责任落实,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体系,认真执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市、县两级分别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定期听取、研究粮食安全重点工作,督促抓好责任落实。强化督导考核,健全完善粮食安全督导考评体系。由市委、市政府纳入督办系统定期督办,督促市级各有关部门和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严格履行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职责。将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综合考评内容,以考核促进责任落实。与此同时,加强财政政策支持,落实粮食安全资金需求保障。
严守红线强化耕地保护
昆明市严守耕地红线,压实压紧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夯实生产根基,以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为“指挥棒”,定期召开调度会议,统筹推进耕地流出、违法占耕等问题整改。实时开展考核风险测算,印发《自然资源耕地保护工作实地推动工作方案》,常态化进行实地指导,现场研究解决整改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困难。根据近期数据测算,全市耕地保有量585.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455.85万亩,均高于省级下达任务目标,全市耕地总量实现稳中有增。
当前,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复工作全面推进,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已组织编制完成《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3035年)》并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根据规划,明确到2035年,昆明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2.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5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265.03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1101.66平方千米以内。完成对安宁市等9个县(市)区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批复;完成1118个“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昆明市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面落实94个建设项目占补平衡工作,防止耕地“非粮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并提高土地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完善政策“工具包”,鼓励基层实践创新,大力开展国土综合整治。此外,印发《昆明市2024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方案》,着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中低产田产能。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8.11万亩,占耕地面积42.8%。2024年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措施463.19万亩,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58.05万亩的129.36%。全市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排查整治有力有效,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更加严格。
粮食生产实现“三增长”“六连丰”
昆明市持续稳定粮食生产,进一步提升产能水平,确保稳产增产。昆明市印发粮油生产指导意见,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乡村、细化到作物、明确到地块、落实到主体”,形成重农抓粮的良好氛围。2024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58.05万亩,同比增长0.09%;粮食平均单产307.78公斤,同比增长1.04%;粮食产量110.2万吨,同比增长1.13%,实现“三增长”“六连丰”。
全市深入推进种业振兴工程,完成昆明市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工作任务,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昆明库收集保存种质资源1834份,在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登记农作物种质资源1185份。2024年,农业农村部授予昆明市农业植物新品种权72件,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审9个、省审56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家登记93个、省级鉴定30个。
全市认真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将粮食增产重心放在大面积单产提升上,聚焦“良田”建设、“良种”覆盖、“良法”示范、“良机”推广和“良制”集成,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快技术熟化和本地化,着力破解粮油生产技术瓶颈。深入实施科技增粮行动,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促进大面积增产。全市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粮食生产,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据统计,全市现有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50个、家庭农场788家,2024年开展社会化服务粮食作物6.9658万亩、油料作物0.4443万亩。全市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印发《昆明市2024年粮油生产种植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持续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多措并举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挖掘油菜、花生等油料扩种潜力。2024年全市完成大豆种植面积9.46万亩,油料播种面积12.29万亩,旱地优质稻种植45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01万亩,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和结构不断优化。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昆明市优化储备体系,提升调控能力,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储备规模,不断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为确保粮油应急供应链有效衔接,全市建立255个粮油应急供应网点,基本实现城乡全面覆盖,确定30家应急加工企业、16家应急配送企业(中心)、13个应急保障中心和15家联动储运企业,并建立粮油价格和市场供应监测预警机制,为做好全市粮油市场应急保供奠定基础。
昆明市将监督抽检、专项检查、隐患排查与日常监管融为一体,严格监管执法,保障流通安全。在收获环节,市、县两级发展改革(粮食)、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粮食收购监督检查,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秩序;在存储环节,严格执行储备粮出入库必检和在库粮食一年两检制度规定,严禁质量不合格的粮食作为储备粮或流入口粮市场;在流通环节,适时开展粮食加工品专项监督抽检,以及对粮食加工、经营行为开展监督检查。与此同时,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和反食品浪费,2024年组织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493.39万亩次,三大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率为0.65%。持续推进耕种收一体化、机械化耕作,深挖机收减损潜力,三大主粮平均机收损失率低于3.5%。持续推进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广绿色储粮新技术运用,有效降低储存环节的粮食损失损耗。
形成保障粮食安全合力稳固粮食安全“压舱石”
执法检查中,针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宣传贯彻执行粮食安全保障法情况,检查组也提出,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深入贯彻执行粮食安全保障法。要广泛开展粮食安全宣传教育,严格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储备、加工、流通、应急保障,进一步健全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形成保障粮食安全合力,切实稳固粮食安全“压舱石”。
昆明市下一步将继续压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切实发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挥棒”作用,督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加大政策宣传和监管力度,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耕地保护新格局,遏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坚决完成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加大耕地问题整改力度,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将按照“宜粮尽粮、宜种尽种”的原则,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持续稳定在350万亩以上和100万吨以上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推广间套种高效栽培模式,及时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同时,进一步增强粮食保供稳市能力,深化粮食产需对接,加强与粮食主产区产销合作,拓展粮源采购渠道,加大引粮入昆力度。充分利用昆明磨憨口岸区位优势,适度利用进口渠道补充优质粮源,提高粮食应急保供能力。要进一步压实责任、强化举措,坚决筑牢粮食安全防线,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昆明日报 记者杜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