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省丽江、昆明等地考察并作重要讲话。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在我市引发热烈反响,全市政协委员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以实干实绩一步步把美好蓝图变成幸福实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昆明发展新局面。
多点发力深耕花卉产业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时指出,云南花卉产业前景广阔,要着眼全产业链,从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不断深耕细作,让云南花卉产业这一“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这对于花卉产业从业者而言是莫大的鼓舞与激励。
来自经济界别的李昂委员表示,昆明作为“亚洲花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突破升级:一是加强研发投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二是完善产业链条,发展花卉+工业,开发功能性食品、精油、化妆品等产品;三是深化三产融合,打造“花卉+文旅+康养”综合体,建设花卉主题会展中心,开发沉浸式花卉研学路线;四是打造国际品牌,实施“云花”品牌出海计划,建立欧盟MPS等国际认证体系;五是强化人才支撑,建设花卉产业学院,培养产业人才和跨国经营人才。
“昆明立体气候显著,生态优势突出,其中花卉产业表现尤为亮眼,既是生态优势的生动展现,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农业界别委员袁玲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后认为,在花卉产业发展进程中,要秉持生态优先理念,依托云南生态优势,将绿色发展贯穿产业全流程。同时,积极推动三产融合,通过“农业+”模式,促进花卉与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此外,可以通过机制创新激发产业内生动力。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各类数据,实现智能化监测与精准决策,有效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
“我们将认真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云南省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来自财税金融界别的陈晓委员针对鲜花产业链收购端长期存在的农户开票难、企业开票成本高、经营主体融资效率低等痛点,提出“创新打造全国首个鲜切花产业全链条数字化服务平台‘滇品慧’,既破解花农开票难题,又有效降低花企的开票成本”。下一步,我省有关金融机构还将持续深化“数字金融+现代农业+金税四期”的融合创新,让金融活水沿着数字化的沟渠,精准灌溉每一亩花田,全方位护航云南花卉产业转型升级。
合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产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云南省、昆明市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政协委员们立足工作岗位,踊跃建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地方发展指明方向。国有平台公司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应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来自经济界别的胡艳红委员认为,一要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有资产稳健增值。二要推动落实转型发展,加大对新兴产业和创新领域的探索投入,如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要与本地企业协同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进步,助力打造更具活力、更有竞争力的地方经济生态。
工商联界别委员李松认为,昆明拥有丰富资源和良好产业基础,在汽车后市场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我们必须把握机遇,推动汽车后市场向高端、智能、绿色化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来自金融财税界别的杨昆慧委员表示,“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积极响应国家对于加快财会监督工作的要求,加强品牌诚信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事务所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综合提升审计人员的数字素养和能力,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不断强化高端增值服务能力。通过事务所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助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后,农业界别的普红缨委员深刻感到农业是云南最具竞争力、最有潜力的资源经济。她建议:“要聚焦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通过联农带农机制,联合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农民增收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推动云南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农业界别委员王彦平表示,作为来自供销系统的一员,就是要带头全面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发挥供销系统全产业链服务“三农”优势,补齐农业社会化服务短板,在种业端积极参与种业研发,主动承接优质种业试种试繁项目,从源头端把握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社会化服务“关键点”;在种植端全过程参与生产服务,织密绿色农资供应网,集采集配提供质优价廉绿色农资,引入无人机飞防等统防统治新技术,降本增效提升群众农业产业增收“增长点”;在市场端不断拓宽营销渠道,线上线下齐发力,聚力培育营运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持之以恒实施“三品一标”战略,倍增放大产业发展“创新点”,深耕细作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自经济界别的陆凌云 委员认为:“在高原特色农业领域,可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冷链物流设施,为农业产业增值提供支持;在文旅产业方面,可发挥市属国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本运作方面的优势,打造高品质文旅项目,提升昆明文旅产业的品质和影响力。”
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区位条件独特,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要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交通物流、能源、数字信息等大通道建设,使各类开放平台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使各类开放平台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这对昆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类开放平台,如自由贸易试验区、交通物流枢纽、能源合作平台和数字信息通道,是推动昆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平台,昆明可以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经济辐射能力。”来自侨联界别的杨晓冬委员说,“在下一步的履职过程中,我将重点关注数字化平台在绿色能源和碳交易市场中的建设和应用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推动云南省的绿色能源和碳交易市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总书记的话让我深有感悟,要将国际税收、跨境金融等前沿课题融入教学体系,培养服务‘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专业人才,助推高水平对外开放。”来自财税金融界别的毛良委员表示,“我将以‘时时对标’的政治自觉,把讲话精神转化为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充分发挥自身在实用型财税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通过政企校协同合作与数字赋能,积极参与‘职教出海’,为周边国家培养实用型财税人才,助力友好邻邦高质量健康发展。”
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来自经济界别的张伟委员说:“作为贝泰妮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的研发人员,我将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立足岗位做好特色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并积极主动利用好自贸区政策,力所能及助力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共绘美丽春城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深深鼓舞着生态环境界别的委员们。
“总书记的讲话要求我们将生态保护置于首位,充分考虑承载能力,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要努力实现良性互动,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丁晓曦委员表示,“相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昆明必将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这片土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为美丽中国建设增光添彩。”
作为一名河湖保护工作者,杨昆凌委员长期从事河湖保护治理工作,对滇池保护治理有一定研究。作为生态环境界别的政协委员,她十分关注生态环保方面的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加强滇池水资源优化调度的建议》《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拉运的建议》《加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后续建管工作的建议》等提案,得到相关部门重视和回应,以自身履职积极为“绿美春城”建设添砖加瓦。她说:“我将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发挥好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昆明实践贡献一份力量。”
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阳春三月,大地飞花。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走到各族人民群众中间,关心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作为一名民族文化工作者,来自少数民族界别的杨晓委员心中十分激动,也倍感温暖。“在云南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中,保护和研究好民族文物,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任重道远、使命光荣。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校,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用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陈列在博物馆的民族文物活起来,让民族博物馆这座大学校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课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为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而努力奋斗。”
边疆地区文化资源丰富,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资源禀赋、立足当地实际谋求高质量发展”,作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的一名教师,少数民族界别委员伍琼华表示,将在教学工作中以此为指导思想,以历史整体观讲述边疆史,借助地名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边疆地区建政史、边疆社会发展史等丰富的资料呈现边疆地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我们将以互鉴融通、兼收并蓄的主线推动教学工作中的‘五个认同’。”伍琼华说,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将以比较法讲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发展观是如何让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着力边疆地区“本土起源”“多元互融”“趋于一体”的文化发展研究,关注边疆地区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塑中显现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使学生从更深层次感悟我国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的特点,自觉达成“五个认同”,成为推动各民族团结融合的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稳定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来自少数民族界别的蔡艳梅委员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高校是各族师生共处一处的重要场域,是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她认为,在教学中要抓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浸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她将立足岗位,引导各族学生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昆明日报 记者陈思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