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各族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三边三好”的殷殷嘱托,围绕抓党建促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促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江城县康平镇瑶家山村王纳碑村民小组党支部组织实地培训,提升群众种植技术。 通讯员肖宇雪/摄
深推文化发展,奏响民族团结“最强音”
位于江城县南部的边境小镇整董镇,居住着傣族、哈尼族、瑶族、彝族等11个少数民族,这里民族文化浓郁,传统村落保护完好,傣族织锦历史源远流长。在整董镇整董村曼贺井村帕萨锦纺织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赵珍正带着哈尼族、瑶族的姐妹们一起做傣族织锦。
赵珍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召存信的后代,还是江城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召存信民族团结楷模展示馆的解说员。“平时和村民们聚在一起织锦或是坐在寨心聊天时,我都会给他们讲党的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精神,让他们明白我们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赵珍说。
近年来,江城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推行用党的政策教育群众、用基层组织凝聚群众、用爱国故事感召群众、用身边典型引导群众、用民俗活动团结群众“民族团结五用工作法”,推动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利用传统节庆日和民族团结宣传月等契机,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举办民族文艺汇演、民族民间歌舞展演、传统民族节庆等活动。2024年,当地举办14期培训班专题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覆盖2500余名党员干部。此外,推行“党员家庭课堂”,用少数民族歌舞等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小课堂”宣讲500余场次。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推动建设勐康口岸、江城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整董流光之景非遗工坊等一批以研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交流活动阵地。
突出示范带动,擦亮民族团结“金名片”
“大家看镜头,先讲傣族话,慢慢熟悉了再讲普通话,把我们这些土特产的制作过程讲给大家听,展示我们的好东西。”正在做直播培训的哈尼族妇女李雨颖,自从嫁到曲水镇土卡河村以来,和丈夫一起利用土卡河小渔村的地理优势,带领傣族群众开展直播带货,售卖小鱼干、腌鱼及笋制品等农副产品,还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虽然大家是不同的民族,但我们就是一家人,一起为土卡河的未来而努力,我坚信我们这个边境幸福村会越来越幸福。”李雨颖说。
民富才能边固。江城县立足于不断提升边境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工作要求,围绕党建服务发展、服务治理、服务民生、服务保护四个领域,建立载体嵌入联结机制,共打造25个“融嵌式”国门党建示范点;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积极申报5个基层党建“书记领创”示范培育项目;完成江城瑶族织锦技艺活态传承项目建设,并结合11个沿边行政村实际起草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方案,不断提升建设成效。
此外,江城县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重要抓手,引导各族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橡胶、咖啡、澳洲坚果、沃柑、牛油果等高原特色农业。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扶持乡村旅游服务产业发展,鼓励农户开设农家客栈、特色餐饮等服务项目,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建强组织体系,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维护边疆地区稳固发展,离不开一支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队伍。江城县坚持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大盘子”中,同步谋划推进,牢固树立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选人用人导向。在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的前提下,大胆使用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截至目前科级少数民族干部比例达79.41%。选优配强55个村(社区)“两委”班子,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少数民族创业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级少数民族后备力量储备,逐步建设起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扎实、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完成全县690个党组织分类定级,12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整顿验收完成、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标准,7个党支部被命名为2023年度普洱市规范化建设党支部。(云南日报 记者胡梅君 通讯员肖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