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烈士祭扫有法可依 更待有范可循
昆明信息港    04-05 17:12:52

又是一年清明时,山河永念英烈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也是《烈士褒扬条例》修订后施行的起始之年。在这全国各地迎来了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重要时刻,立足新修订的《烈士褒扬条例》精神,建立健全烈士祭扫制度和礼仪规范,通过宣传弘扬,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烈士、缅怀烈士、学习烈士、捍卫烈士、关爱烈士遗属的良好氛围,是今年清明祭扫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清明来临之际,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庄严的祭扫活动,以鲜花和誓言传承红色基因。上海市民自发走进上海76处烈士纪念设施瞻仰、献花,表达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长沙志愿者走进广西边防的8个烈士陵园,为7000多名烈士扫墓祭拜;而坚持了30年的徒步祭英烈的宁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今年再度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央媒的关注,这一30年的坚持,不仅是在向英烈致敬,更是对传承英烈精神的生动诠释。正如中国军网的点评所说,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走的是磨炼,敬的是英雄,传的是精神!

同时,我们须意识到,有了新修订的《烈士褒扬条例》,并不意味着全社会崇尚烈士的氛围就立刻建立起来。近年来,一些歪曲历史、诋毁抹黑、不尊重英烈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是对英烈的丑化,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严重亵渎,冲击了社会道德底线。究其原因,既有一些网民捍卫、尊崇烈士的意识不强,受到把祭扫纪念活动流量化、庸俗化等不良风气的侵染。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平台对相关信息监管存在疏漏,筛查、阻断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迫切需要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亮剑。

新修订的《烈士褒扬条例》中第五十六条规定:建立健全烈士祭扫制度和礼仪规范,倡导网络祭扫、绿色祭扫,引导公民庄严有序开展祭扫纪念活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烈士事迹讲解、烈士纪念场所秩序维护等工作。依法保护英烈,是维护历史正义的要求,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也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体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针对网络空间乱象,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联合网信、宣传等部门,出台相关规定,明确“禁止以娱乐化方式解构英烈事迹”“不得利用算法推荐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内容”等禁止性条款,建立网络平台信息筛查机制,为网络祭扫、绿色祭扫等新方式营造健康良好的平台氛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烈士祭扫制度和礼仪规范的建立健全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经年累月地执行才能形成。某种程度上来说,宁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用30年的坚持已形成了独属当地的一种烈士祭扫制度和礼仪规范。这对全国其他地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各地可因地制宜,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的烈士祭扫制度和礼仪规范,防范受到流量化、庸俗化网络风气的侵袭。而其中网络、数字技术的使用,不只可以拓宽烈士祭扫的形式,更有技术保障和合规的现实需求。

4月3日,由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昆明信息港承办的“点亮红色地图 缅怀革命先烈”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活动正式上线。活动通过微信小程序设置重温历史、线上献花、留言致敬等功能,表达对英雄先烈的崇高敬意。这只是云南在英烈网络祭扫方面的初浅尝试,随着未来的技术进步,烈士祭扫应以实现网络和实地互动为主要目的,让更多的人可以突破地域、时间、交通的限制来祭扫烈士。有统计数据显示,网络祭扫已成为青年群体接触红色文化的重要渠道。这种新兴的缅怀方式,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通过网上祭英烈,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向英烈表达敬意,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与敬仰。现在我们通过虚拟献花、留言寄语,来表达对英烈的敬意与缅怀。未来,随着AR等新技术的成熟和普惠,更有现场感和互动感技术的参与,我们的缅怀方式,会变得更加科幻,但不变的是对英烈们诚挚地致敬,以及对红色基因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

编辑:刘雄斌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