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时评 正文
好评中国·漫评丨莫让“表面光”遮蔽“真民意”
红网    04-08 15:20:07

d4487765-748f-4bd5-8a17-2fb09359de91.png

□李敏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对“形象工程”的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前,“形象工程”泛滥,耗费大量公共资源,损害政府公信力,引发社会不满。当下,通过加强监督执纪、规范决策程序、转变政绩观、完善制度建设等举措,公共资源使用更合理,政府公信力提升,社会风气改善,这一系列变化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态的改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追求良好形象本无可厚非,但当“形象工程”沦为遮羞布、“政绩冲动”异化为造景术,那些耗费巨资的仿古建筑沦为“鬼城”、跟风上马的文旅项目变成“晒谷场”时,我们不得不警惕:脱离群众智慧的“表面光”,将透支政府公信力,掏空发展根基。

“会场定方案、图纸造民意”的决策模式,往往是部分官员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他们为了个人的仕途晋升,追求短平快的“政绩”,把干事和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为民干事”想得少、“为己做官”谋得多。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是通过一件件民生实事积累起来的,而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出现,让民众看到政府工作偏离了务实为民的方向,从而对政府产生不满与质疑。

要彻底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需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将民众满意度、长期发展效益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心思放在为人民谋福祉上。另一方面,要加强公众监督与参与,项目决策过程应公开透明,广泛听取民众意见,让民众能够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从源头上遏制不合理工程的盲目上马。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资源得以向民生急需领域倾斜,财政资金使用更加精准高效,有力推动地方发展回归务实为民的正轨。

编辑:钱嘉榀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