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在线
沾益区人民法院花山中心法庭被誉为“珠江源头第一庭”,多年来,法庭工作人员用脚步丈量1710平方公里土地,将22万群众的“枝叶小事”当作头等大事。该法庭以文化为根、以联动为脉、以民心为本,独创“三原色”治理模式——用民俗文化的“乡土橙”调和矛盾、用立体联动的“司法蓝”破解困局、用司法为民的“初心红”温暖民心。
乡土的橙
借“瓜坛智慧”行多元调解
沾益区人民法院花山中心法庭的“瓜坛理念”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调解文化。当地有句俗话“囫囵金瓜、囫囵坛子”,意思是瓜与坛受到损害后,就难以恢复原状,启示争执的当事人双方要相互理解、让步、以和为贵,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该法庭在“瓜坛理念”的指引下,运用“法庭+村社”“法庭+乡镇”“法庭+两所(派出所、司法所)”“法官+调解员”将矛盾纠纷化解端口前移,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社区干部是解纷一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沾益花山街道新排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代武谈及参与法庭工作时说:“参加巡回法庭的经历让我学到了太多东西,从法律层面的专业知识到现场取证的规范流程,每一个细节都对我们日常的调解工作有很大帮助。在以后的调解工作中,我们会更加注重听取当事人的想法,结合实际遇到的纠纷,努力寻找那个能让双方都满意的平衡点。”
法庭把巡回审判与节庆结合,在火把节开展“法治夜话”,在丰收季组织“田间茶话会”,在日常开展“院坝会”,让法律以最质朴的方式融入生活。如今,“院坝会”“法治夜话”已覆盖辖区67个村委会,年均开展文化融合调解活动80余场。
司法的蓝
从“单兵作战”向“N次方联动”
在老人杜某溺亡案中,死者家属、种植企业、居委会三方陷入对峙僵局。关键时刻,法庭迅速启动“超导式联动”机制,积极应对复杂局面:综治中心3小时内召集司法所、派出所、农经站成立专班;派出所民警连夜复原老人72小时行动轨迹,司法所调取近5年赡养调解记录;法官同步对接相关单位详细了解各方责任。
“全科会诊”后,法庭在居委会采取巡回审理的方式进行庭审,街道综治村(居)委会负责人、调解员、网格员、群众代表、法律明白人参与旁听。通过巡回审理、查看现场、释法明理、多重调解,原告方以撤诉方式为纠纷画上圆满的句号,避免了可能升级的群体性事件。
这种“N次方”治理网络,建立在一核多元的精密架构上。以法庭为圆心,向外辐射出三层协作圈:内圈整合“两所一中心”实现半小时响应;中圈联动乡镇党委、村社构建24小时预警机制;外圈对接行业协会、乡贤理事会形成专项调处力量。
初心的红
从“吹哨报到”到“疗效跟踪”
在诉源治理链条上,花山中心法庭创新诉前、诉中、诉后“三阶服务体系”。
诉前“吹哨报到”。通过综治平台“接哨”,诉前,法庭强化与各乡镇(街道)的紧密联系,主动出击,深入排查各类矛盾隐患,力求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诉中“巡回诊疗”。为了方便当事人诉讼、提高司法效率、普及法律知识,法庭采取巡回审判的模式,到当事人所在地、纠纷发生地开展审判活动,特别是关于婚姻家庭纠纷、赡养纠纷。
诉后“疗效跟踪”。诉后,法庭持续跟进,毫不松懈。主动提醒督促当事人履行义务,面对那些履行困难的当事人,工作人员化身知心人,耐心地释法明理,积极协调各方给予帮扶。
2024年,法庭巡回办案、化解纠纷248次,走访入户231户,参与辖区乡镇处理各类矛盾纠纷76件,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云南日报记者 肖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