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花开田园村庄美
云南日报    04-10 08:23:27

马关县大栗树乡 生态农业正红火

马关县大栗树乡乐作大寨村小组中药材连片种植基地。 云南日报记者 张文峰 摄

近年来,马关县大栗树乡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以油菜花、中药材、粮食为代表的“三色”产业,生态特色农业红红火火,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月以来,大栗树乡两万余亩油菜花竞相绽放,金黄色的花浪在微风吹拂下层层翻涌。“今年,全村实施了900多亩油菜单产提升示范种植项目,政府为我们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后期还会统一使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控,大大降低了我们的种植投入。”和平村委会老房子村小组组长夏连华说。

大栗树乡大地上,镶嵌着一个个黑色的“聚宝棚”,棚中三七、重楼、云香草等中药材正吐露新芽,工人们在棚里劳作,忙着除草、修整、管护。“这两年种植中药材收益较好,我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0余亩土地种植中药材,在农忙时节会聘请当地群众帮忙管理。为了抵御市场风险,我同时种植了多种中药材。”乌木村村民孔祥庆说。从外出务工到回乡种植中药材,从当初的2亩发展到如今的近20亩,从单一种植到同时种植三七、重楼、滇黄精等多种药材,5年来,孔祥庆一步步摸索经验,逐渐成为中药材种植的“土专家”。

中药材种植不仅为种植户带来了经济效益,也给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2024年大栗树乡种植各类中药材30余种近2万亩,产量4000余吨,种植户户均收入超过5万元,中药材产业已成为优化全乡经济结构、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走进大马固村,田间点点绿叶破膜而出,良田阡陌井然、沟渠串联成线,孕育着丰收新希望。该村今年实施了玉米大豆带状复种示范项目,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乡政府提前谋划,及时做好种子、地膜等调运发放和技术指导工作,确保不误春耕、不误农时。

今年以来,大栗树乡政府按照政策激励、项目示范、提质增效、防灾减损的思路,提早谋划抓好大豆单产提升种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万亩中药材种植、万亩油菜种植等农业示范项目建设,通过示范引领带动群众增收,及时开展技术指导,落实好各类强农惠农政策,努力绘就一年好“丰”景。(云南日报通讯员 张坤 记者 张文峰)

古城区束河街道 茨满梨花开遍村

茨满梨花节上的纳西古乐队表演。 供图

茨满梨因成长于茨满村而得名,果香浓郁、黄红着色。古城区束河街道黄山社区茨满村的老梨树承载着岁月的记忆,现存最老的一棵梨树树龄约500年,见证着村庄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茨满村开始大规模种植梨树,因当地水土、气候适宜,茨满梨成为云南省梨类中的上品。随着时代变迁,梨园逐渐消失。村庄缺乏整体规划,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村民收入渠道有限。与此同时,老梨树树龄渐长,产量下降,品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茨满梨产业长期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仅有梨膏、梨酒等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茨满村现在仅剩700余棵老梨树,而且这些树大多树龄老化,产量一年不如一年。”茨满三组组长说。

为守护束河茨满梨,当地多家单位合力破局。2020年,古城区农业农村局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组建专业团队,在1800亩土地上开展茨满梨改良培育。“我们团队将优质可栽培的48株作为繁殖单选树种进行培育,已成功培育出2万余株种苗,为茨满梨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古城区农业农村局园艺技术指导站副站长张福介绍。

结合梨树种植,束河街道精心规划了西山片区“最美乡愁带”项目,将茨满梨种植与片区发展有机结合。目前,束河街道正在茨满村推广种植培育成功的茨满梨树,以梨树为特色景观,逐步打造梨花观赏区、梨果采摘园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验采摘乐趣,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为推动茨满梨产业发展,束河街道办事处鼓励居民发展茨满梨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提高梨果品质、研发新产品,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打造“梨香庭院”。今年3月,茨满村向居民分发1000余棵梨树苗,在房前屋后、绿化带、广场等地块开展种植,重现茨满“梨花满村”的生态景观。

如今,茨满村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游客。春日里,梨花盛开,如雪似霜,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拍照;深秋时节,梨果飘香,游客们穿梭在果园中,体验采摘乐趣;秋冬之际,红叶满园,又为游客增添了一处打卡胜地。茨满梨花节、红色历史展览等活动精彩纷呈,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了解茨满梨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故事。通过农旅融合发展,茨满梨成为敲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云南日报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郭炳辉

花开田园村庄美

盐津县普洱镇小洞村夷都山油菜花基地。 云南日报通讯员 黄成元 摄

凤庆县 山茶映红古村春

茶花盛开。

时下,在凤庆县各大景区、花农庭院,茶花全面进入盛花期,一团团、一簇簇缀满枝头,游客逐花而来,欢声笑语飘满山谷。

由于气候环境优越,加上有着茶花培育种植的传统,凤庆县安石村、落星村、箐头村、琼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栽种茶花。安石村村民罗正家的茶花开得正艳,他介绍:“今年春节前就有腾冲、重庆等地客户来预订茶花了,这几天正在紧张发货中。我家每年茶花销售收入在20万至30万元之间。”

近年来,凤庆县创新组织化发展模式,成立茶花协会和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组织化经营模式,与花农进行合作和利益分成,形成了一套可持续增收机制,带领全县茶花产业走上组织化发展道路。为进一步延伸茶花产业链,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茶花协会将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融合,通过举办茶花展览会、茶花文化旅游节等,形成了集观光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提升了凤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滇红第一村”凤山镇安石村就近务工薪酬发放暨入股分红现场,一捆捆现金整齐地码放在桌上,村民们拿着身份证有序排队领取薪酬和分红。

杨涵是安石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她利用假期返乡的时间在茶花谷兼职进行社会实践,也得到了一笔收入。她说:“假期回家乡做兼职,丰富社会实践经验,也是了解家乡不可多得的机会。”

据悉,“中国滇红第一村”景区带动区域内群众稳定就业32人、季节性务工116人,务工群众人均增收3万元;提供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岗位30个。此次现场分红,共发放各类薪酬43万元。

在洛党镇箐头村石洞寺景区,为期18天的“十里山茶·滇红凤庆”茶花节暨茶花交易博览会也在近日落下帷幕。茶花节期间,当地累计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收入600多万元。

春风拂面,茶花绽放,凤庆县以“美丽经济”点燃乡村旅游,探索出一条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家门口”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云南日报记者 隋鑫 李春林 通讯员 杨永平

隆阳区 万亩农田展新颜

在隆阳区丙麻乡放眼望去,只见曾经零散、贫瘠的土地通过重新平整、灌溉与排水设施完善、田间道路修建等一系列措施,成为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丙麻乡总耕地面积8.3万亩。2019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4.6%。”丙麻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定石介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交通更加便利了、水利更加方便了,农作物单产提高了不少。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丙麻乡白玉村大力发展油菜花种植,结合农文旅融合发展契机,已成功举办3届“万亩油菜花 一幅云南画”活动。每年早春时节,丙麻乡3.5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金色的油菜花在微风中翻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游客漫步在花间小径,沉醉于扑鼻的花香,仿佛置身于金色的海洋。

“白玉村是丙麻乡万亩油菜花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2023年起规划种植3200亩油菜花。”白玉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国军介绍,举办油菜花海节有效带动了消费,村民把握机遇拓展增收渠道,办起了农家乐、民宿,有了油菜花种植、旅游两份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隆阳区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让每一寸耕地都得到严格的保护。同时,积极开展土地整治与复垦工作,将废弃荒地变为肥沃良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保障。

完善的灌溉系统,让农田在干旱时节也能“喝饱水”;规整的田间道路,方便了农业机械的通行,提高了生产效率;科学的土壤改良措施,让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隆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当地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化、高效化农业转变。

“我们将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书写乡村振兴更加辉煌的篇章。”隆阳区相关负责人说。(云南日报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金润 陶江龙

盐津县 以花为媒兴产业

春日里,盐津县10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金黄的花海与青山碧水相映成趣,绘就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看着游客们穿梭在金黄的花海中拍照,滩头乡玉屏社区居民杨开聪脸上满是笑意:“以前种油菜只为榨油,现在还迎来了游客,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咔嚓、咔嚓!”在普洱镇夷都山油菜花田的观景台上,摄影爱好者王月如正兴奋地拍摄花海全景。不远处,一群身着汉服的游客在花田间翩翩起舞,成为镜头中的亮丽风景。连绵起伏的梯田上,金灿灿的油菜花随风摇曳,蜜蜂穿梭其间,游客漫步花田亲近自然。

依托油菜花景观,普洱镇连续多年举办油菜花节,推出摄影大赛、农耕体验、民俗表演等活动,周边游客纷至沓来。“花期游客多,我家的蜂蜜和土鸡蛋供不应求。”普洱镇小洞村村民刘芬芳在花田边支起小摊,一天能卖出200多个土鸡蛋和30多瓶蜂蜜,吃上“旅游饭”的她心里乐开了花。

盐津县大力推广高产双低油菜品种,以“油菜+水稻”轮作模式,推动油菜产业发展,既保持土壤肥力,又减少病虫害。通过油菜秸秆还田、菜籽饼粕饲料化利用等措施,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种完油菜再种水稻,土地一点不浪费。”庙坝镇石笋村村民王传家说,待油菜籽收割后,就可以接着翻耕花田种水稻。

为提升产业附加值,盐津县既抓基地端又抓加工端,引进菜籽油精炼生产线,开发冷榨菜籽油、油菜花蜜等特色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县域经济新名片。从单一的榨油作物到多元的“花田经济”,盐津县10万亩油菜花海不仅扮靓了春天,还成为农民增收、乡村变美的“金色引擎”。

“我们将继续以花为媒,做强‘油菜经济’,拓展研学、康养等新业态,让乡村更美、产业更旺、群众更富。”盐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目前,全县油菜种植规模达10万亩,预计实现油菜籽产量1.3万吨、产值9000万元,种植户户均可增收4000元以上。(云南日报记者 沈迅 通讯员 黄成元

编辑:张水燕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