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文 李润生
近日,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兰峰附近,一名因高原反应掉队的“驴友”被困密林,救援队历经5小时艰难搜救才将其安全带出。这一事件再次引起我们对擅入景区未开发区域而引发安全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苍山秘境频频上演惊险一幕,总有一些人放着开放的安全区域不走,为追求“网红打卡”或小众路线,屡屡突破《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划定的禁区,由此引发的救援案例并不少见。仅2023年,大理就开展了30余次针对苍山未开发区域的救援行动,甚至有游客因擅自闯入险境无法呼叫救援而付出了生命代价。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一些社交媒体上,“野生向导”“寻求爬苍山搭子”等“野生游”话题频出,吸引了众多缺乏经验的游客铤而走险。这种安全意识的缺失,本质上是对大自然缺乏敬畏,是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当他们用普通运动鞋丈量非安全领域,用手机导航替代专业向导时,危险已悄然逼近。
今年,大理已启动“智慧苍山”工程,在重点区域增设50处红外监测设备,但要减少这样的冒险潜入,还需多管齐下。社交平台要结合地方性法规对违规攻略和“黑向导”坚决封禁惩治,切断冒险诱导源头;地方管理部门也要继续加大对入山的景区、卡点和客栈酒店等公共场所的宣传教育;同时,对那些明知故犯者坚决依法惩处。只有让规则长出牙齿,让安全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守护生命的尊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