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正文
科学减重 重塑健康
健康报    04-10 14:54:56

开栏的话

随着“国家喊你来减肥”的话题热度持续攀升,“体重管理年”逐渐被人们熟知。体重管理是贯穿一生的健康管理,从儿童肥胖防控、孕期体重干预,到中年代谢重塑、老年肌少症预防,每个阶段都有专属的体重管理方案。为了帮助公众提高对体重管理的认识、掌握科学的减重方法,本版即日起开设《科学减重动起来》栏目,带您开启一场跨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体重管理之旅。大家一起动起来,让健康体重真正成为丈量健康的标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 胡雯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不断变化,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并且有研究模型预测,若趋势延续,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高达70.5%和31.8%,形势不容乐观。

  超重、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部分肿瘤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也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沉重负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肥胖防控纳入慢性病综合管理策略。《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要求加强个人体重管理,对成人超重、肥胖者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遏制超重率、肥胖率快速上升趋势。

断食减重讲方法

能量限制饮食是一种有效的减重手段。而间歇性断食是指在断食干预期间不摄入或仅摄入极低的能量,而在非断食干预期间正常饮食,并进行多次循环。根据时间、种类的不同也衍生出多种形式的断食方法,常见的有隔日断食法、改良断食法及时间限制饮食法等。

隔日断食法 是指隔天不摄入含能量的食物或饮料。关于动物及人群的研究发现,这种断食方案能够降低体重、空腹胰岛素和血糖,并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但隔日断食能量限制严格,减重者的依从性可能较低,存在风险,不要自行尝试。

改良断食法 是指在定期计划的断食日,能量消耗限制在能量需求的20%~25%,是我们熟悉的“5:2断食法”(每周不连续2天限制能量摄入,其余5天则为正常摄入日)的基础。研究表明,应用改良断食法能改善血糖、血脂,以及炎症指标,从而改善健康状况,还能改善受试者的情绪。然而,有关改良断食的研究数量有限,没有足够的数据来确定最佳的断食方案,包括断食间隔长度、每周断食天数、断食日所需能量限制程度,以及对断食日饮食行为的建议。

时间限制饮食法 是指1天内设定有限的时间(一般4~10小时)进食,其余时间不再吃东西,是常说的“16﹢8断食法”的基础。在动物实验以及人群试验中,不同时间段限制饮食或者控制能量摄入,能够降低体重、改善代谢状况,减少肥胖和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等。但目前以小规模人群试验居多,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其结论可靠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另外,研究参与者饥饿感强烈,因此难以将该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行性不强。

总的来说,选择何种断食方法应充分考虑个人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断食法对于消瘦、营养不良人群,孕妇、乳母,儿童、青少年,围手术期患者等并不适用,并且,就算在断食期间,也要保证营养均衡,没有营养保证的盲目断食存在肌肉丢失、基础代谢率降低、免疫力下降的风险。因此,应该在医生和营养师的协助下进行断食,切不可盲目跟风。除此以外,需养成健康良好的睡眠习惯,加强心理支持及情绪调节,注重健康减重和减重同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保证减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吃对才能健康瘦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减重方案,但所有存在体重管理需求的个体,都应接受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膳食结构调整、规律运动干预、睡眠节律优化及行为认知重塑等。公认有效安全的减重方法是低能量均衡饮食结合有氧抗阻运动,即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控制摄入能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同时保持规律运动。

  具体措施包括:主食粗细搭配,除部分精白米面外,可以多选择全谷类;保证肉类及蔬菜的摄入量,每日进食至少500克蔬菜,适当增加瘦肉、禽肉、兔肉、鱼肉、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限制高脂食物,如瓜子、花生、核桃、肥肉、奶油等的摄入量,烹调方法尽量以蒸、烩、煮、拌为主,不油煎、油炸,全天用油量不超过25克;尽量少吃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每日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

  另外,需避免不当饮食习惯,严格限制饮酒,不喝含糖饮料、不吃零食,尤其是高能量零食,如巧克力、冰激凌、薯条、炸鸡等。避免进食速度过快、不吃早餐或漏餐、夜间加餐及过多摄入含高脂肪、高能量的快餐食品和现成的加工食品等不当饮食行为。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积极心态,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写在最后:减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饮食、睡眠、运动“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从微小改变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以身体为盟友,建立与食物的正确关系,在耐心与自我接纳中走向长久健康。

编辑:张水燕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