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的独龙江乡鸟瞰图。 高玉生 摄
乡村公路穿山越岭连通千家万户,和美乡村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林下草果在微风中泛起层层绿色波浪。春天的怒江、澜沧江、独龙江峡谷两岸,最美的风景是群众的笑容,最动听的乐章是幸福的回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怒江发展、情牵怒江人民,多次对怒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怒江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怒江州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用实际行动交出了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春风又绿江两岸,嘱托时时响耳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阔步前行的怒江,正在续写更精彩的春天故事。
乡亲们笑容更有底气
4月,泸水市和谐社区棒球就业帮扶车间室外春意盎然,室内生产正酣,150多名搬迁群众正飞针走线缝制棒球,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一筐筐棒球成品整齐摆放,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
从高山搬迁到城市,住上楼房,成为工人,如今,搬迁群众金华英每天早出晚归,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海升农业车厘子种植基地里,务工群众王国香正和数十名工友穿梭在果树间,修剪枝杈。
“在基地里务工一天有100多元的收入,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王国香高兴地说。
泸水市古登乡佑雅村的沃柑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沃柑树郁郁葱葱,金黄圆润的沃柑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诱人光泽,散发着清新果香。村民们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成熟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家里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外出务工对我来说并不方便。自从村里有了沃柑基地,我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来这里打工,既能照顾家庭,又有一份收入,还能学到种植技术。看着这些沃柑从开花到结果,再到远销国外,心里特别有成就感。”佑雅村村民叶南妞言语间充满自豪。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怒江州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头号任务、头等大事,坚定不移扛牢政治责任,践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承诺,压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四级书记抓落实”工作责任制,持续深化“1223”工作机制,持续实施“监测、包保、暗访、调度”四项制度,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守牢守稳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坚持大抓就业帮扶,全州26.4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59万人,15万脱贫人口劳动力转移就业12.4万人,5.77万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5.3万人,稳住了就业增收大盘。
2024年,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913元、增长7.3%,排名全省第4位。攀升的数据不断点亮生活,一幅幅山水村居的美丽画卷,一张张充满幸福的村民笑脸,成为怒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动人篇章。
乡亲们的笑声更爽朗
万物吐新绿,春茶处处香。经历了一个冬天的积蓄,春茶迎来采摘的好时节。在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洒底村4200亩高山有机茶园,随处可见茶农们采摘春茶的忙碌身影。
“茶叶收入比种玉米高,也稳定。我有8年种茶经验,经营着8亩茶地,一年收入2万元。”谈及种茶的收入,今年77岁的村民邓阿社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时下,正值咖啡采收季节。泸水市上江镇付坝村村民乔玉光和家人正忙着把采摘回来的咖啡果进行加工处理。宽敞的院坝内整齐地堆放着几百袋刚加工好的咖啡豆,准备销往省外。
乔玉光是泸水玉光农林开发专业合作社和云南怒江阿克比咖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如今,合作社咖啡种植面积达4800多亩,带动300多名社员通过种植咖啡实现增收致富。
清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巴坡村村民孟春明背上草果苗,钻进山地补种草果。2024年,草果丰收、价格好,他家增收达3万元。开春,他爬山沟钻密林,进一步扩大草果种植面积。
泸水市上江镇蛮英村怒江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碌地对米线原料进行加工。
“以前,我们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现在好了,厂房建在家门口,我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务工增加收入。”正在忙碌的村民才华妞说。
“为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对兰坪红米、贡山黑松露、福贡草果、泸水羊肚菌等特色农特产品进行深加工。同时,每年还收购上江镇本地大米100余吨,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径。”怒江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孟生说。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
怒江州因地制宜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草果产业实现挂果面积、鲜果产量、综合产值、果农收入“四个增长”,综合产值达22.99亿元、增长53.31%。咖啡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种植面积达3万亩、良种率超过68%,综合产值达2.32亿元、增长121.13%。持续实施就业、产业、创业、消费帮扶、集体经济带动“五大增收举措”,奏响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奋进曲。2023年,全州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20万元。2024年,通过实施“稳收入、优结构、实打实、可持续”专项行动,全州涌现出17个百万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基础进一步夯实。
乡亲们的笑颜更美丽
“我要把床铺整理好,卫生打扫好,客人住着才安心。”清明节刚过,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云镜原舍民宿的老板娘刘志娟趁着天晴打扫客房。
窗外,翡翠般的江面尽收眼底;山腰,汽车沿着蜿蜒的山间公路接连开来。
近年来,怒江州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兴办农家乐,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福贡县上帕镇施底村,水泥路平坦干净,房前屋后整洁有序,村舍墙面上的彩绘趣味横生……凉亭下,村民们在话家常,孩子们在嬉戏玩耍,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惬意悠闲的美丽乡村幸福画卷。
近年来,福贡县委、县政府依托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和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项目建设,立足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党建引领,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环境、引入本地知名品牌等举措,把施底村秘境湾打造成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项目建设的示范点,辐射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行走在贡山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村道上,目之所及,青山滴翠,溪水潺潺,秀美的自然景色、怡人的乡村风光、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一幅幅生态富民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一直以来,迪政当村以生态宜居为抓手,以文化传承为重点,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生态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释放“生态红利”。
“保护好了生态,修建好了公路,在串起独龙江美丽景致的同时,带来了人气、聚起了财气,我们吃上了‘生态旅游饭’。”迪政当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学龙说。
近年来,怒江州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打造了79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成2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并投入运营,绘就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怒江画卷。颁布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美起来、富起来、文明起来。此外,创新推进基层治理,探索实践“五心网格”“一老一小一妇”守望相助等模式,持续巩固边疆安宁、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回望来路,交织着光荣与梦想;展望未来,目标在前,信心如磐。当前,怒江正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州委、州政府将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信心、干字当头、接续奋斗,让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像美丽的花儿一样绽放、像动听的歌声一样在峡谷大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