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 正文
盘活“金角银边” 释放幸福能量
中国旅游报    04-14 18:01:31

春光正好,北京钟鼓楼文化广场上,几位大爷穿着轮滑鞋挥舞着曲棍球杆,切磋技艺;几步之遥的红墙边, 精心妆造的游客正在旅拍;拐进钟楼后面的宏恩观,咖啡香气弥漫,年轻人捧着咖啡与秀丽的歇山式屋顶合影……钟鼓楼文化广场这座由文物建筑与腾退空间改造的公共文化综合体,是北京中轴线上主客共享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放眼全国,不少城市盘活“金角银边”,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幸福角”。

相得益彰

清明假期第一天,在北京鼓楼内,节气特色活动——击鼓鸣钟廿四声·清明举办,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与。活动开始,两位身着汉服的礼官先带着大家进行 “清明冷知识”的有奖问答,随后,唱时、击鼓等环节进行,肃穆庄严的表演,引得观众纷纷举起手机。

鼓楼外广场上,2025年“旧书新知 钟鼓书韵”文化市集正在进行中。中国书店、新华书店、外文书店等携万余册精品旧书亮相。“我就爱在市集上淘旧书,知道这个市集要举办时我就特别期待。”北京市民刘先生特意从通州区赶来“寻宝”,他还带了自己藏书来,想和其他书友交流心得。

鼓楼内外的场景,正是北京钟鼓楼文化广场改造后的日常。“这里每天都有新花样,各种活动不断。”在鼓楼大街住了40年的李大爷告诉记者。这个广场几年前还是被违建包围的杂乱区域,经过改造,如今已成为城市会客厅,生活在这里幸福感满满。

记者了解到,北京钟鼓楼文化广场改造过程中特意保留了7处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痕迹,新植入的便民设施与明代条石步道相得益彰。更难得的是,这里引入了许多新业态:原人防工事改造的“时间盲盒博物馆”推出清明限定数字藏品;鼓楼中心券洞内定时播出数字沉浸影片《共鸣》,游客可体验数字光影下鼓楼的时空变换……

文化共享

3月31日,北京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10家“文惠东城·2025年东城区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希望通过多种探索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优质、多元、便捷的文化服务;朝阳区近年来积极建设城市书屋、流动美术馆、非遗传习所等一批“小、特、精”的特色文化空间,目标是在2025年打造不少于100个基层特色公共文化空间;石景山区则是巧妙利用冬奥元素、工业遗产,打造出了一批建筑独特、风格别致、环境雅致、配套齐全的特色文化场所,成为市民游客休憩和学习的驿站……

在北京之外,位于昆明文庙内的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是一个多元复合型文化空间,可以读书、逛展、听讲座等。昆明市民陈漫向记者介绍,这里已成为她周末常待的地方,“与传统文化空间不同,这里的设计明亮简约,服务也很多元,可以在这里看书、喝咖啡,非常惬意”。

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会客厅以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各类社会力量、空间资源,融合多种业态,为市民游客提供集轻食饮品、讲座沙龙、艺术展厅与培训等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自会客厅去年下半年试运营以来,已组织和开展文庙集市、摄影展览、读书分享、绘画实践等文化活动几十场,日均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陈漫说。

陈漫还向记者推荐了在云南纺织厂旧址基础上改造的云南纺织厂·公共文化空间,这里不仅保留着完整的纺织生产线和各个年代的纺织设备,而且新建了云纺博物馆、云纺剧场等景点。“各种互动体验、展览展示、演出活动等内容丰富,满足了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每次有朋友来昆明,我都要带他们来这里打卡。”

前不久,位于上海浦东周家渡街道的摆渡人书场在2025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上获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这里采用了“小桥流水”的设计理念,不仅保留了传统书场的特色,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并通过“专业院团驻场+非遗活化”模式,让评弹艺术走进社区,年均举办惠民演出数百场。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建改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超2.3万个。截至2025年1月,全国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超3.88万个。

激活经济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培育消费场景,鼓励依法利用腾退空间、闲置用房等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记者发现,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既承载惠民功能,又嵌入消费场景,文化空间突破“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共生”。这些受欢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共同点在于既能满足本地人的精神需求,又带动了旅游消费。当公共文化空间突破单一的展示功能转向多元业态融合,消费潜力逐渐释放。

北京钟鼓楼作为中轴线上的网红打卡地之一,是人气满满的文化创意地标。宏恩观内还设置了北京首家中轴线主题邮局,附近有书店、餐饮等多种业态,形成文物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

类似效应也出现在上海摆渡人书场。改造升级后,书场将评弹演出与文创市集、茶饮轻食结合,单场活动平均吸引游客500余人次。书场运营方透露,通过“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的常态化运营模式,书场将多元文化服务精准嵌入居民的“15分钟生活圈”,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核心枢纽,更是带动周边商铺租金上涨,形成了“文化引流—消费留存—商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不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易,做好长期运营难。记者发现,目前各地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各不相同,有的地区由政府提要求、定标准,当地公共文化机构将空间作为分馆运营;有的地区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有的地区在当地运营较好的书店、咖啡馆加挂空间的招牌,将部分商业空间赋予文化属性;还有的地区仅在原有文化设施内增加了餐饮、文创板块,就算作空间服务……一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出现了功能定位模糊、日均访问量低、文化赋能不足等问题。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孙浩认为,为了确保公共文化空间有效运营、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须采取一系列治理策略,比如,制定政策和法规、建立多元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社会参与与共享治理、促进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重视技术创新与数字化应用、提升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等。

未来一些公共文化空间或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早晨8时,社区老人在空间里打太极;上午10时,它变身研学基地,学生用VR测绘古建;下午3时,成为创客会议室,讨论非遗IP开发;夜晚8时,化作沉浸式剧场,票房收入反哺日间公益服务……公共文化空间将呈现出“时空折叠”的可能性,服务大众。

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公共文化空间已不仅是城市的“装饰品”,更是促进消费的“催化剂”。中国旅游报 记者王诗培

编辑:曹芸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