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巷子深处的“滇剧树”
开屏新闻    04-16 09:04:29

在昆明市盘龙区东华街道席子营社区,有一棵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滇剧树”的老槐树。每当夕阳西下,这棵枝繁叶茂的古树下总会传来悠扬的滇剧唱腔和热烈的掌声。这里,一群滇剧传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用他们的热情和才华感染着每一位前来的观众,为社区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

DSC08316.jpg

席子营社区的“滇剧树”不仅是一棵树,更是社区文化生活的中心。每周一和周日下午两点,80岁陈婉华从昙华寺颤巍巍地赶到席子营社区;剧场里褪色的幕布后,80岁的孙曼华正对着裂了缝的塑料镜勾脸谱。当二胡声起,20位银发老人同时挺直了佝偻的背——这是他们与滇剧相约的40多个年头。在席子营便民服务中心小礼堂里,平均年龄70岁的振兴滇剧团演员和戏迷一期一会,随戏中人一起欢笑流泪。

DSC08518.jpg

丝弦高亢激越,襄阳腔明快开朗,胡琴声柔和悠扬——滇剧三大调的声腔曲调,唱尽人间爱恨情仇。云手翻飞,刀花凛冽,水袖翻涌,生旦净末丑的每个角色都通过一招一式立于台上,表演动作各有千秋,动作力度、步调、身姿刻画角色或泼辣或温婉或勇猛或文弱的个性。一方舞台,幕升幕落,一桌二椅,唱尽柴米油盐世间冷暖。

DSC08635.jpg

举目望去,台下始终坐着一群熟悉的人。他们大多已头发花白,这些20多年的铁杆戏迷,有些眼睛看不清了,耳朵听不见了,但“振兴”的每一出戏,总有她们的身影。已经93岁高龄的姚玉春奶奶是振兴滇剧团的忠实粉丝,从最早的工人新村“追”到席子营,20多年风雨无阻。正是有了与戏迷解不开的感情,孙曼华坚持下来了,正如她所说:“我得演啊,我得唱啊,台下还坐着戏迷呢!哪怕只有一个人。”

DSC08385.jpg

86岁的玉溪非遗传承人冯连周,作为团队最年长的导演,退休后除了在剧团做演员,还义务教学三十载。如今,他的3名徒弟已能挑大梁:刀马旦腾挪翻转如风,青衣的哭腔让老戏迷红了眼眶,文武小生执扇开合间尽显少年意气。冯连周说:“戏台不能空,得让年轻人看见滇剧的魂。”

DSC08684.jpg

社区工作者王淑燕见证了每场观众从寥寥数人增至五六十人。每周日、周一下午两点的惠民演出雷打不动。如今,戏台添了电子字幕,抖音直播间让百年老腔触达年轻群体,剧团还走进公园、学校展演。“传统不能断,得让戏台热闹下去。”王淑燕说。(记者龙宇丹)

编辑:甘凌菲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