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昆明将如何抓好贯彻落实?
刘洪建:今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第三次亲临云南考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爱,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昆明改革发展的格外关心和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期间作出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近年来,昆明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统筹推进工业强市、贸易富市、旅游兴市、金融活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持续努力,培育形成了化工、冶金、烟草、数字经济、生物医药5个千亿级产业链,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链达到六百亿级规模。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8275.22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1.9%,是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8.7%,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5%,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20年的14.9%提高到26.2%。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昆明的石油化工、烟草、冶金等优势传统产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更新改造,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昆明的新能源电池产业从无到有、聚集壮大,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实现了蓬勃发展,杉杉、裕能、先导、华为、抖音等一批龙头企业落地昆明。下一步,我们将在补链、延链、强链上下功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三是大力培育未来产业。昆明在培育发展低空经济、智能算力、生命科学、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未来产业的谋划和政策引导力度,着力打造一批高成长性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昆明将采取哪些措施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出省会贡献?
刘洪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辐射中心建设,2022年4月,省委、省政府决定,由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共建国际口岸城市。我们把托管磨憨作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更好助力辐射中心建设的破题之举,以此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加快昆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全力推进磨憨开发建设。托管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01.7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18.2%,磨憨人口从两年前的2万人增加到4万人。同时,抓住中老铁路开通重大机遇,创新开行昆明安宁至泰国拉廊的“昆明陆港号”多式联运列车并常态化运行,开辟了经陆路联通印度洋出海口的新通道。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区位条件独特,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服务辐射中心建设。
一是提速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的重大项目,是中老两国重要的经贸合作平台。我们将推动围网区封关运行尽快取得突破,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促进口岸功能、口岸经济和口岸城市融合发展。
二是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是后发达地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我们将创新推动跨区域协调发展,用好用活东西部协作、沪滇协作等机制,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抓住获批设立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重大机遇,促进数据跨境流动、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打造数字产业高地。
三是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沿枢纽,昆明在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将充分发挥中老铁路城市联盟的作用,推动沿线城市强化各领域交流合作,为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云南日报 记者尹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