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昆明聂耳交响乐团携多部具有云南特色的当代交响乐佳作亮相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在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黄屹的引领下,乐团以“彩云之声”为主题,为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鲜花+交响”艺术盛宴,同时也与中国交响乐之春的主题完美呼应,令这场演出意义非凡。
与乐团同样远赴千里从云南而来的,还有1800支鲜艳而热烈的红玫瑰。散场时,观众可手持玫瑰,带着萦绕心间的美妙音乐记忆离开。花香与乐音交织,共同编织成这个春夜最动人、最美好的回忆。
自2008年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在“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奥运演出季”崭露头角,乐团与中国交响乐之春已有长达17年的深厚音乐情缘。此次再登国家大剧院舞台,他们带来了张朝谱写的交响套曲《彩云之诗》之“中国之梦”、弦乐版《小河淌水》《火之舞》三首经典代表作。此外,还有黄荟创作的《猎歌》、邹野改编的《翠湖春晓》与选自交响组曲《阿诗玛》的《回家-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下半场,乐团还带来了重磅委约作品,由李沧桑创作的交响组曲《聂耳与国歌》。
在这些彰显云南的作品中,《猎歌》巧妙融入云南民族音乐元素,其中由基诺族《回家调》改编的交响段落,生动展现出原始狩猎时充满野性的律动;交响组曲《阿诗玛》以音乐为笔,重现了撒尼人的经典传说;《小河淌水》以弦乐温婉动人的音色演绎出茶马古道上的凄美爱情悲剧。而《聂耳与国歌》更是历时两年精心打磨的文艺精品,李沧桑紧扣时代脉搏,通过四个乐章,从不同阶段和角度,全方位展现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成长历程与创作故事。作品中融入了《卖报歌》等聂耳笔下的经典旋律,以音乐为时间轴,勾勒出聂耳生命中的重要时刻。
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团长柴沁园介绍,自2016年起,乐团每年都会创作并推广至少一部原创作品。创作内容重点围绕聂耳与国歌的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红军长征过云南等主题,用音乐讲述云南的独特故事。此外,乐团还打造了“城市音乐会”品牌,将高雅的交响乐带到昆明各地的商圈、景区、学校等标志性地点,让市民们在轻松惬意的环境中接触交响乐、了解乐团,有效扩大了交响音乐的普及度和社会影响力。她还分享了近年来乐团的发展情况,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由两支乐团在2010年合并而成,经过几年的整合与调整,如今乐团演奏员规模在120人左右。乐团成员主要年龄段在33岁至36岁之间,其中90%至95%为云南本地演奏员,并且还在持续引进优秀的年轻演奏员,为乐团注入新鲜活力。
黄屹介绍,本场演出的选曲是对近年来乐团全方位展现云南音乐发展成果的阶段性总结,“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乐团在新作委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原创委约作品,用乐声彰显出浓郁的地方文化自信,还肩负起传播聂耳精神的历史使命。我们从前辈音乐家手中接过发展音乐事业的接力棒,积极承担起丰富和发展原创作品体系的重任。”在音乐会临近尾声,执棒乐团奏响返场曲目聂耳的《金蛇狂舞》前,黄屹动情地说:“非常荣幸能够带领昆明聂耳交响乐团来到中国交响乐之春的舞台。作为一支以人民音乐家聂耳名字命名的乐团,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演绎好聂耳的代表作。”
当晚,几位作曲家也来到现场。张朝分享了多年来陪伴、见证家乡这支乐团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这支乐团大部分成员来自云南本土,演奏具有云南特色的音乐,就像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旋律。今晚的演出中,我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用心与深情。”他认为,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作为云南省的文化名片,演奏承载本土文化的交响乐作品,必定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广。此次是黄荟谱写的《猎歌》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他分享道:“在创作这首作品的过程中,我始终秉持中国化、云南化的理念,既保留了云南民歌的独特风格,又不失交响乐的艺术魅力。”李沧桑更是难掩激动之情:“看到自己的作品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我感到无比自豪。《聂耳与国歌》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用世界性的交响语言讲述了中国故事。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聂耳的创作初心与国歌的永恒力量完美交融,激发出跨越时空的民族共鸣。”
历经多年的发展,昆明聂耳交响乐团深刻认识到,在职业化发展进程中,不仅要专注于乐团职业化标准的建立和专业水平的提升,还需注重立足本土文化,进行国际化的品牌文化推广。本场演出精心挑选曲目,以“交响化”这一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讲述云南故事,用国际通用的音乐表达方式展现云南特色。如此既能克服在国外演出时因使用特定中国民族乐器而带来的局限性,又为作品未来的国际化传播奠定基础,奏响属于云南的时代强音,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展现云南的文化骄傲。
在这场以音乐为核心、鲜花为媒介的音乐会落下帷幕后,玫瑰的香气萦绕在国家大剧院内,也随着观众踏上回家的路途,留在人们的心田。这份乐韵与玫瑰之礼,不仅凸显了昆明“花都”的特色,更蕴含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寓意,为这场精彩绝伦的音乐盛宴画上了一个温馨而浪漫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