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经过长达6个月的自然发酵,曲靖市会泽县雨碌乡“长箐踩缸酸菜”迎来“开缸”好时节。今年,雨碌乡利用“长箐踩缸酸菜”制作技艺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契机,全力打造“长箐踩缸酸菜”品牌,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最大限度提升“长箐踩缸酸菜”的附加值,让“长箐踩缸酸菜”真正“踩”出致富前景。
近日,走进雨碌乡长箐村,随处可见群众晾晒酸菜的场景,揭开缸盖,除去盖在表皮的菜叶或萝卜丝,一缸金黄透亮的酸菜展现出来,沁人心脾的酸香立即让人直咽口水。把一棵棵酸菜从缸里“拉”出,整齐晾晒在院子的竹竿上,用不沾油的菜刀把酸菜的顶端划开,使它充分接受阳光和通风透气,空气中都散发着酸菜的清香和酸味。
出缸的酸菜在竹竿上晾晒两到三天,将晾干水分的酸菜从晾晒杆上取下,重新放回原来的缸中,静置三四天,让酸菜自然“上盐霜”。“你看,像这个白色的就是盐霜,这缸酸菜再放三天左右就可以搬出去再次晾晒了,上盐霜后,再晒一天就可以包装售卖了。”
“长箐踩缸酸菜”制作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得书说。长箐踩缸酸菜用当地的老品种圆杆青菜为原料,经传统的踩缸,长时间自然发酵而成,整个制作过程真正做到了零添加、无污染,其口味独特,是配制多种菜肴的首选。如干酸菜煮洋芋丝、干酸菜蒸千张肉、干酸菜煮血豆腐、干酸菜煮红豆汤等等。还可以直接烧制美味可口,健胃消食的酸菜汤,令人胃口大开,具有清脂、解暑、生津、止渴、解毒等功效。
2024年12月,“长箐踩缸酸菜”制作技艺被会泽县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此为契机,雨碌乡成立“长箐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以联合社的名义对“长箐踩缸酸菜”进行统一打造包装,对群众制作的酸菜以每公斤32元的价格进行统一收购,组织工人按照酸菜的品质进行分类打包,制作统一的酸菜包装盒进行包装后,以每公斤40至45元的价格销售,除去工人成本和包装盒成品,所得利润用于村集体经济。“这样统一打造的好处是让群众的酸菜有了固定的销路,他们不用像往常一样自己背到市场上去售卖了,为制作酸菜的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了方便,由联合社来统一销售还有利于酸菜品牌的打造,结合雨碌大地缝景区的旅游资源,我们把它包装成雨碌的农特产品和伴手礼,这样就大大提升了酸菜的附加值,实现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长箐村群众和村集体经济三赢。”雨碌乡长箐村党总支书记蒋大国说。
蒋大国算过一笔账:长箐村目前有100多户群众从事“长箐踩缸酸菜”的制作,全村干酸菜产量5吨左右,群众自己去市场上卖酸菜,每公斤大约29到30元,联合社统一收购,每公斤能多卖2到3元,100多户群众可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经过联合社的统一包装后,每公斤酸菜能卖到40至45元,酸菜品牌打造响亮了,村集体经济有收入了,群众也增收了,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通过这样的方式,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来制作酸菜,让更多的群众通过踩缸酸菜增收致富,让‘长箐踩缸酸菜’这个传承了四代人的传统技艺经久不衰。”蒋大国说。(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代玉春 秦本林 陈会琼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