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近日,来自辽宁大连的王鑫(化名)告诉记者,自己怀孕后查出缺乏维生素D,医生给她开了一盒价格为47.4元的双鲸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这盒药吃完后,王鑫又在家楼下的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同品牌同规格的药物,看到价格为63元,比医院贵15.6元。疑惑之下,她打开某电商平台进行搜索,发现一些店铺29.8元就能买到同款药品。(4月21日《工人日报》)
记者调查发现,同一款药品在医保定点零售药店的价格普遍高于医院和电商平台,部分药品价格差异甚至达到数倍。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公立医院通过药品集中采购(集采)降低了采购成本,且实行“零加成”政策。而定点零售药店因未全面参与集采,进价较高,叠加房租、人力、医保对接等运营成本,导致药价居高不下。相比之下,互联网平台凭借低运营成本、直接与药企合作的优势,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策略,往往能以更低价格吸引消费者。此外,部分地区对定点零售药店的自主定价权缺乏明确约束,部分药店为追求利润,存在价格虚高甚至欺诈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价格乱象。
药价虚高,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医保基金的“跑冒滴漏”。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虽属个人所有,但本质上是公共医疗资源的延伸。若因价格差异,参保人被迫放弃医保支付,转而选择自费购买低价药品,既浪费了医保政策红利,还可能因缺乏专业指导而面临用药风险。同时,价格不透明还可能滋生市场垄断、不正当竞争等问题,破坏医药市场的公平秩序。长此以往,公众对定点零售药店的信任度将大幅下降,医保制度的惠民初衷也会大打折扣。
要破解药价差异困局,需多管齐下。首先,强化政策引导与监管。医保部门应积极推动更多定点药店参与集采,通过“以量换价”降低采购成本。辽宁省设定“量价比较指数监测值”,对价格异常的药店进行预警和约谈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同时,要完善医保药品价格监测体系,对自主定价药品实施动态监管,防止价格虚高。
其次,发挥技术赋能作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推出的“医保药品比价”功能,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壁垒,让参保人能够“价比三家”。未来,可进一步拓展比价范围,将更多药品纳入监测,并引入“药品追溯码”系统,实现药品产销全流程可追溯,从源头上遏制不合理定价。
最后,推动行业自律与分级管理。江苏南京等地对定点药店实施分级管理,从服务环境、药学能力、诚信经营等维度进行量化评分,依据结果实施差异化管理。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既能提升药店服务质量,也能倒逼其规范定价行为。此外,行业协会应加强自律建设,制定药品定价指引,避免恶性竞争。
医保定点零售药店价格虚高,不仅会削弱定点药店的医保报销优势,更可能让医保制度陷入“高价格、低效率”的困境。挤掉药价“水分”,既是维护患者权益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医药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举。唯有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行业自律的协同发力,才能让药品价格真正回归合理区间,让医保制度更好惠及千家万户。(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