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骑手权益博弈实则是社会责任比拼
昆明信息港    04-23 11:27:57

2025年4月21日,京东一封《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点燃了即时零售行业的战火。信中承诺为骑手提供“足够单量”“永不强迫二选一”等多项权益保障,矛头直指美团被曝光的“封杀骑手”争议。这场看似围绕骑手资源的争夺,实则折射出即时零售行业从“野蛮扩张”向“社会责任与效率并重”转型的深层变革。

从“工具人”到“价值主体”的行业觉醒。京东此次的公开信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长期战略的延续。自2025年3月起,京东率先为全职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覆盖个人应缴部分,确保现金收入不缩水,这一举措直接填补了行业空白,成为首个系统性解决骑手社会保障的平台。相比之下,美团虽在2月宣布将为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但历史欠账和执行模糊性仍引发质疑。这种差异背后,是两家企业战略逻辑的分野:京东以“社会责任”为突破口,试图通过福利保障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而美团更依赖其740万骑手网络和30分钟送达效率的护城河。京东此次提出的“优先为骑手家属安排工作”等举措,将劳动者权益从个体延伸到家庭维度。这种人文关怀虽被质疑为营销策略,但其对行业劳动者尊严的提振意义不可忽视。平台对骑手劳动价值的认可,正在推动灵活就业者从“零工经济消耗品”向“职业化群体”转变。

从“配送战争”到“生态重构”的战略升维。骑手争夺仅是表象,更深层的竞争在于即时零售生态的重构。京东以“三公里模式”整合线下资源,通过高频外卖带动3C数码等高客单价商品配送,试图打破美团“餐饮→万物到家”的路径依赖。而美团则依托闪电仓和分布式网络,将非餐饮日单量推至1800万单,并加速渗透京东的核心品类——数码家电。这场博弈的本质,是电商基因与本地生活基因的碰撞:前者试图用供应链优势改造“最后一公里”,后者则以即时配送反攻远场电商。

持久战下的隐忧。行业的积极变化背后,隐忧逐渐浮现。京东“外卖净利率不超过5%”的承诺,固然彰显社会责任感,但也引发盈利模式的质疑——在订单密度不足的二三线城市,高成本的全职骑手体系可能拖累整体效益。而美团若全面推行社保缴纳,年支出或将增加30亿-50亿元,可能通过提高佣金或压低单价转嫁成本,削弱政策善意。更棘手的是,双方在商家端的“0佣金”与“费率战”,已导致中小商家在多平台运营中疲于奔命,部分茶饮品牌直言“京东订单量不足,难成核心渠道”。即时零售是“重资产长跑”,物流网络效率与供应链改造深度将决定终局。

竞争驱动下的行业进化与价值回归。这场战役的终极意义,或许超越商业输赢。京东的“社保全覆盖”与美团的“算法人性化”(如广西试点取消超时罚款),标志着平台经济从“效率至上”向“人本主义”转型。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政府政策的推动与劳动者权益意识的觉醒,共同构成这场变革的外部推力。而消费者则成为最大受益者,配送时效提升、费率下降、服务标准化加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即时电商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即时电商市场规模达到2万亿元,同比增长36%。印证了需求侧的爆发。

未来的竞争将更加多维,京东需证明其“社会责任投入”能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美团则要化解历史包袱,在效率与公平间找到平衡点。无论结局如何,这场博弈已为行业树立新标杆——在即时零售的战场上,唯有将劳动者尊严、用户体验与商业理性深度融合的企业,才能赢得下一个十年。这场战争没有输家,因为所有参与者都在共同书写新商业时代的生存法则——不是赢家通吃,而是共生共赢。(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付红艳)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