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楚雄州创新赋能非遗传承新路径——千年彝绣焕发时代光彩
云南日报    04-25 08:04:47

从2022年到2024年,彝绣经营主体从538户增至2233户,彝绣产值从8亿元增加到11.3亿元,绣娘从5.7万人增至6万人,实现人均年收入2万元至4万元……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传承了1700多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楚雄彝族服饰,一针一线绣出的不仅是彝族文化记忆,更是一条“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富民之路。近年来,楚雄州以“非遗+产业”模式,推动千年彝绣产品从深山走向国际舞台,交出了一份产值连年攀升、绣娘收入倍增、文化影响力辐射全球的亮眼成绩单。

近年来,楚雄州成立由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以“制度创新”破题彝绣产业升级。先后制定全国首个《彝绣手工刺绣技术标准》,推出“彝绣贷”“彝绣保”“彝绣标”等11项全国首创政策。2023年至今,4.29亿元优惠贷款注入产业毛细血管,物流成本直降40%,1.2亿元“绣娘意外险”织密保障网,曾经的彝族手工艺绣品,踏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赛道。全州彝绣经营主体也从2022年的538户增至2024年的2233户,规上企业达13家,7家企业年营收破千万元。77个彝绣车间、513个村级绣坊扎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让全州6万名绣娘实现“指尖绣花开,增收不离家”,固定用工绣娘年均收入从2万元跃升至4万元,2000余名残疾人通过“指尖经济”实现稳定就业。

在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的智慧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勾勒出非遗的“数字画像”。园区自主研发的AI纹样生成系统,将马缨花、老虎笙等彝族古老图腾通过算法重构,焕新成为时尚界的“流量密码”。“我们建立了超过5万名绣娘的数据库和1700余种传统纹样版权库,线上交易占比已突破30%。”园区负责人介绍,产业园二期纹样库、绣娘库、产品库,全球设计师开放平台、线上交易平台、产业监测平台“三库三平台”也正加速落地,推动“云端设计、智能生产、全球流通”全链条贯通。近年来,全国首个手工业发展指数“新华·彝绣产业发展指数”在楚雄启动运行,目前,楚雄州已创建2个云南省文化产业园区、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立全国首个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建立全国首个彝绣产品版权登记中心。2023年,楚雄彝绣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预备名录。

在楚雄州大姚县纳喜文化公司,彝绣笔记本、书签、项链等文创产品设计精巧,绣娘们正赶制新一批的彝绣产品,公司创始人樊志勇创立的“纳苏”品牌通过与近百个国内、国际品牌合作,2023年营收超3500万元。公司所创纹样不仅融入了国际奢侈品高端时装,还通过举办“幸福指尖计划”,帮扶当地超2000名绣娘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人均年收入已超3万元。楚雄州众多彝绣民营企业在创意设计、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深化创新,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增长,更重塑了乡村社会生态,绣娘们“带着娃、绣着花、养好家”的生活愿景在楚雄已成为现实。2023年,楚雄彝绣产业代表全国特色产业参加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并作发布。2024年,“楚雄彝绣”劳务品牌作为云南省代表之一,亮相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楚雄彝族赛装节在永仁县直苴村如期上演。这场T台秀不仅是当地群众传承了1350多年的民俗,也成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在世界舞台上演。2019年、2023年,楚雄彝绣相继惊艳亮相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在国际时尚舞台掀起最炫“民族风”。2024年9月,35套楚雄非遗服饰精彩亮相四大时装周压轴大秀——巴黎时装周;10月,“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非遗彝绣秀北京”活动在北京举办,两场极具东方美学韵味的楚雄非遗服饰展示,彰显了传承与创新、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亮丽风采。2023年、2024年,楚雄州连续举办了楚雄时装周,媒体曝光量超34亿次,彝绣服饰再次出圈出彩,两届楚雄时装周也成为了向世界展示云南发展形象的新名片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标识。

站在新起点,楚雄正谋划“非遗+”的更大篇章。楚雄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李汶娟介绍,今年5月,楚雄彝绣品牌将受邀参加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并做品牌推介。2025年,随着AI创意设计中心、世界民族刺绣设计大赛、彝绣数字产业园三期等“十大工程”落地,楚雄州“绣品变商品、秀场变市场”的产业链,将进一步打通“设计、生产、销售、品牌”闭环,让6万名绣娘的指尖技艺,一针一线绣出文化自信与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云南日报 记者吕瑾 通讯员李薇薇

编辑:姚仲恒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