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当五一假期临近,频频出现酒店临时退单、以各种借口花式毁约的现象。据潮新闻报道,网友小丁在社交媒体上吐槽:2月,她和朋友通过“去哪儿”预订了城市便捷酒店贵阳高铁北站梦想城店的“五一”期间住宿,平均每晚价格约125元,酒店确认了订单,4月21日却被平台告知酒店无法接待,而现在重新订房,这家酒店以及周边酒店的房价已涨到500多元一晚。关于类似案例的分享和“吐槽”在社交媒体中比比皆是。
对此,内蒙古包头、湖南郴州、甘肃天水、广东汕尾等地市场监管部门相继发函提醒住宿行业经营者,严禁在电商平台等渠道预订房间订单生效后单方面毁约或擅自提价;不明码标价客房价格或标价内容不规范,价格调整后未及时更新;在标价外加价销售客房或收取未标明费用等行为。
近日,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规范“五一”假期期间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中也指出,酒店民宿经营场所要做到房型、房价清晰,价格变动要及时调整公示,不得利用虚构原价、虚假折价、虚假减价、虚假价格比较等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进行交易。
整治措施不断,但问题不止,说明在这一消费纠纷背后,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供需失衡的深层矛盾,暴露出平台经济监管的灰色地带,更敲响了旅游市场信任体系的重建警钟。这些现象则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格式合同正在异化为权利不对等的法律工具。某平台《服务协议》第8.3条规定:"酒店保留因不可抗力随时取消订单的权利",这种模糊条款成为商家随意违约的万能盾牌。广州张先生提前三个月预订的亲子套房,在入住前三天被以"装修升级"为由取消,而同期该房型仍以三倍价格在平台销售。这种契约精神的溃败,本质是数字经济时代信用机制的失序。
监管滞后性在平台经济中越发凸显。现行《电子商务法》第49条对"不得随意取消订单"的规定,在实践中遭遇执行困境。处罚力度与违法收益的严重失衡,导致"假满房真涨价"成为行业潜规则。这种监管真空正在透支市场信用根基。
价格形成机制需要引入阳光化改造。日本《旅馆业法》要求酒店提前90天公示旺季价格波动区间,德国实施"房价透明计划"强制披露历史价格数据。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可通过建立价格备案制度、设置淡旺季涨幅上限、强制显示历史最低价等技术手段,打破算法黑箱对市场信息的垄断。
信用惩戒体系亟待数字化转型。杭州试点的"旅游信用码"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将商家违约行为纳入征信记录,实施动态信用评级;对频繁违规的酒店实施平台流量降权,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约束机制。这种数字信任体系的构建,正是破解市场失灵的关键密钥。
在持续不断地退单风波表象之下,涌动的是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监管范式与新兴业态的结构性矛盾。当算法成为新的市场规则制定者,当数据霸权挑战契约精神底线,我们需要在技术创新与制度重构之间寻找平衡点。或许,这场危机正是倒逼行业变革的契机——唯有建立数字时代的信用新秩序,才能让诗与远方真正回归美好本质。(昆明信息港 评论员 劳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