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旅居云南:文旅融合下的“慢生活”新样本
昆明信息港    04-25 17:54:47

近年来,“旅居云南”从一种小众的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席卷全国的文旅新潮流。2024年,近390万人选择在云南旅居,同比增长20.7%,而云南省政府更提出2025年力争吸引600万旅居客的目标。这一现象的背后,不仅是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更折射出中国旅游产业从“观光打卡”向“深度生活体验”的转型趋势。

云南旅居的“天时地利人和”

云南的旅居热潮首先源于其无可替代的自然与人文优势。这里气候宜人,夏可避暑、冬可避寒,拥有6项世界遗产、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及624个A级景区。从大理的苍山洱海到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从元江的暖冬温泉到迪庆的雪山徒步,多样化的生态与民族文化为旅居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政策层面,云南近年来大力推动文旅升级。2024年出台的《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提出培育3000个乡村旅居重点村,并发展康养、文艺、体育等8种旅居业态45。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如元江县打造“冬日恋曲·元江等你”品牌,使酒店入住率从50%跃升至88%;曲靖市盘活闲置农房,引入社会资本改造土瓜冲村,吸引艺术家、数字游民等“新村民”入驻。

旅居经济的双向赋能

旅居云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游客的短暂停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迁移。在大理,艺术家邓虎藏将漆器工作室搬至中和村,音乐人红豆夫妇开设乡村音乐课堂;在文山六郎城村,退休教师李芳学习傣医药浴,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这些“新村民”不仅消费在地资源,更通过创业、文化交流反哺乡村,形成“主客共享”的生态。

与此同时,旅居经济为云南乡村带来新生。曾经的“空心村”如土瓜冲、曼海村通过旅居改造,催生出书店、咖啡馆、非遗工坊等新业态,村民收入显著提升。文笔村从默默无闻的渔村变身为年接待60万人次的网红艺术聚落,村民实现就近就业。这种“文旅+乡村振兴”的模式,成为云南旅居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旅居云南”的成功,本质是卖“生活”而非“风景”。它回应了现代人对慢生活、身心疗愈的渴望,也为中国乡村旅游升级提供了样板。从“欢迎来”到“留下来”,云南正以开放的姿态,书写文旅融合的新篇章。若能在高速发展中守住生态与文化底色,“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或将成就世界级的旅居目的地。(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张玉玲)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