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纬21°至29°的阳光洒向云贵高原,云南正以“旅居”之名重新定义人与土地的关联。从“旅游目的地”向“品质旅居地”的蝶变中,云南正在用气候的诗意、山水的骨骼与烟火的血肉,编织出一幅“可抵达的诗意栖居”图景。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点赞了“旅居云南”;云南省委书记王宁给人民网网民回信表示,愿做“旅居云南”的首席推荐人;云南省省长王予波发出欢迎大家“旅居云南”的热情邀请……“旅居云南”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
“旅居云南”的吸引力,首先源自大自然的偏爱。昆明18℃的恒温、大理洱海的清风、西双版纳的暖冬、丽江雪山的纯净,共同构建起了“一城一季、一地一景”的旅居矩阵。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森林覆盖率超65%,负氧离子含量常年高于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5倍以上......在生态禀赋下,昆明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疗愈、腾冲的温泉理疗、普洱的茶山养生,形成差异化康养IP。让银发族避暑康养、创作者寻找灵感、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的需求得以同时满足。
其次,“旅居云南”的魅力在于打破“游客与居民”的边界,让人在烟火气中融入当地生活。在大理白族院落里,东北游客与房东共习扎染技艺;在丽江纳西古乐坊,上海青年的电子乐与东巴古调意外和谐;西双版纳的傣家村寨中,天南地北的“老候鸟”围着篝火学跳孔雀舞。这种超越地域的交融,让旅居者在文化互动中重获归属感。这里没有“外地人”的标签,只有对生活的共同热爱。
云南日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专栏记录着这样的蜕变:斗南花市5元一把的向日葵,让都市人重拾“贩卖春天”的浪漫;建水古城的豆腐作坊里,发酵的不仅是食物,更是对慢生活的体悟。这种“旅居即生活”的沉浸感,让“旅居”不再是消费符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学实践。
“与其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旅居云南,在壮美自然画卷之间,在人文地标之间,与雪山对话、随季风作息,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正是对理想生活的主动追寻与抵达。当“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旅居云南,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甘凌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