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织密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网” 昆明市文联组织开展2025年知识产权宣传培训
昆明信息港    04-27 15:48:29

培训现场 记者王奕然/摄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王奕然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能更加有效地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4月24日,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昆明市文联组织开展2025年知识产权宣传培训,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现场解惑,全面提升文艺工作者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昆明市各文艺家协会代表共40余人参加本次培训。

授课团队 记者王奕然/摄

本次培训特邀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副教授、云南知识产权专家李丽辉与其授课团队,以“AI时代的版权新视界”为主题,从“AI与版权的理论解析”“AI与版权的实践解析”两个主要方面开展培训。为使授课内容更加贴切生动,授课团队以真实案例作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浅出的形式,重点讲解了人工智能的定义、分类,版权的基本概念、保护对象、权利内容等。

当下,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日新月异,文艺创作也因AI时代的到来发生改变。授课团队在培训过程中,以人工智能创作对文艺版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重点讲解。“由AI生成的作品,可以称之为作品吗?”“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具有版权性吗?”“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作者吗?”......针对一系列有关人工智能创作的问题,授课团队通过相关法律依据、真实案例、现场实验比较等方式进行解析。

授课团队还对人工智能创作所存在的两面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指出,人工智能具有快速检索、整理海量素材、缩短创作前期准备时间等优势特点。但由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也存在情感空洞、个性特点不明显、形式单一等缺点。就此,授课团队表示,人工智能虽然功能强大且还处于不断发展中,但文艺创作始终还是源自于作者本身的内心世界和主观能动性,优秀的文艺作品出自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是人工智能不可代替的。

同时,此次培训也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正确看待AI时代下的文艺创作,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正确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人工智能用于提高创作水准、提升自身创作能力等方面,使得文艺创作与时俱进,探索技术与人文共生的新路径。

培训现场 记者王奕然/摄

在此次培训中,参训文艺家认真听取培训要点内容,积极参与互动,踊跃表达内心困惑和想法,提升了知识产权方面的认知与运用能力,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未来,昆明市文联还将继续提升文艺家在知识产权方面技能,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与文艺创作深度融合。

编辑:曹芸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