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正从地方品牌升华为一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活美学。这个现象背后,是云南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完美诠释。
云南生态魅力的核心在于其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在洱海畔,人们可以看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生动实践;在西双版纳,亚洲象的北上南归成为人与自然互动的暖心故事;在红河哈尼梯田,千年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态理念完美融合。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云南特有的生态文化景观,让"满意度"不再是冰冷的调查数据,而是可触摸、可体验的生活质感。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丽江古城的薄雾,当香格里拉的草甸上野花随风摇曳,云南向世人展示的是生态保护与人文情怀交织的现代文明形态。
云南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IP,走出了一条“土特产”突围之路。在高原特色农业领域,云南聚焦“1+10+3”产业体系,将5494万株古茶树资源转化为“云茶”品牌溢价,让西双版纳的牛肝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突破野生菌“限时供应”瓶颈,年出口量达1万吨。文旅产业更是将生态优势发挥到极致:从抚仙湖帆船夏令营到虎跳峡徒步挑战,从普者黑“三生三世”旅拍基地到阿者科村梯田研学,云南以“八大业态”重构旅游生态,让“绿水青山”成为游客“即拍即美”的消费场景。2024年泼水节期间,西双版纳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17.4%,印证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无缝转化。
云南用实践行动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最核心的竞争力。云南旅游业的持续火爆、高原特色农业的溢价能力、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无不建立在优质生态环境这一基础之上。更为关键的是,云南模式提供了一种发展伦理——不以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增长,而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
当然,云南的生态之路仍面临挑战,旅游超载带来的环境压力、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空间挤压、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保持"满意度"领先不能靠吃老本,而需要更科学的保护机制、更创新的价值转化路径。特别是在"双碳"目标下,云南如何将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如何让"云南生活"品牌持续增值,仍需探索。(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李丽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