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旅居云南”正在成为云南旅游的升级版,在这一全新转变中,越来越多的旅居者发现,昆明很好在。
昆明的城市很美,乡村很美,历史文化、风物气候和生活方式,也受到很多人喜爱。旅行者们在追求更高程度的休闲中,爱上昆明,旅居昆明。
本期我们要讲述的,是话剧演员龙一九旅居昆明的故事……
龙一九出演话剧《我的闻先生》 供图
“昆明像一艘大船,承载着这个城市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梦想。”龙一九是一名旅居在昆明的山东籍话剧演员,他的戏剧人生与昆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这里的气候、文化、生活节奏,让他深深眷恋。
“好在”是一种生活态度
2009年,龙一九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从山东来到昆明求学。初到昆明的八月末,他感受到了与家乡截然不同的夏天。“昆明的阳光带着高原特有的穿透力,却在树荫下流淌着凉意。这种矛盾感本身就具有戏剧感。”这种独特的气候体验,成为龙一九对昆明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听‘好在’这句昆明方言,是在我上学的时候。”龙一九回忆起自己大学时在翠湖看剧本,旁边的老先生正支着三脚架用相机捕捉荷叶上的露珠,对方转头用昆明话道:“小伙子选这个环境读书,‘好在’了。”
当时的龙一九无法完全理解这句方言的意思,直到大学毕业,他去往多个城市寻找属于自己的事业,在许多城市生活工作。他突然明白,昆明方言中的“好在”不只是一种舒适的感觉,也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状态。
“都没有昆明好在,所以我还是回来了。”龙一九形容自己与这座城市关系,昆明像他熟读过无数次的书,无论何时何地翻开任何一页都能瞬间融入到书里。无论他漂泊在哪里,离开多久,只要回到昆明,就像一滴雨落进了翠湖,是归家的感觉。
剧场里的即兴诗学
2015年,龙一九受邀出演昆明庭院话剧,重启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在昆明,生活与戏剧是共生的,昆明的包容与多元,为他提供了创作的灵感,也让他找到了生活与艺术的平衡点。
龙一九出演话剧《身处美杜莎之筏》 供图
“昆明用建筑空间书写着多维度的戏剧文本。我们不是在表演,而是与昆明城共同创作。在真实的场景中,我感觉自己与角色跨时空重逢了。”为了在话剧《我的闻先生》中诠释好李公朴这一角色,龙一九常常穿梭于西南联大、先生坡、翠湖等地,感受历史的沉淀与城市的脉搏。
庭院话剧被誉为“最昆明”的戏剧形式。这种戏剧形式的独特性在于,它将表演置于真实的庭院场景中,观众与演员共享建筑庭院,演员在天井、游廊间穿梭。龙一九认为,这种戏剧形式的成功,离不开昆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观众对戏剧文化的高接受度。
目前昆明有近30个庭院剧场和小剧场,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昆明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它让观众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历史与时代的变迁,了解城市背后的故事。
慢生活里的戏剧发酵场
“昆明更低的生活成本、慢节奏的生活态度、让人感觉轻松的交流方式更有利于戏剧作品创作和排练。”近几年来,龙一九每年会用三个月的时间去不同的城市探索、看戏、感受生活,但最终都会带着各地养分回到滇池畔。“昆明像普洱茶,允许创作者慢慢发酵。”
闲暇时,龙一九会去各个集市赶集观察市井烟火,在翠湖见证老年乐队混搭演奏,加入翠湖的老年霹雳舞团一起跳舞……这些细节都被他融入剧本,成为最鲜活的 “昆明元素”。“昆明的历史文化与市井生活气息,就是最生动的表演教科书。”当龙一九在翠湖旁偶遇用古筝、小提琴、 笙合奏的老人时,突然领悟到这座城市对多元文化的天然包容。
近年来,昆明在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昆明通过“五个一批”文化项目,将文化特色巧妙融入城市建设,打造了许多新型文化空间,越来越多文艺工作者切实感受到了昆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
“我像一粒从北方来的种子,如今已长出昆明的根,这座城市教会我把生活酿成‘好在’的智慧。”龙一九表示,未来想继续在昆明演戏,尝试更多角色,也想和同行们一起创作更具昆明特色的作品。
【记者手记】
从北向南,演员龙一九用十多年时间读懂了“好在”的深意。在他的讲述中,昆明的“好在”不仅是气候宜人,更是文化生态的包容生长,人与城市、艺术与生活的相互成就。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选择昆明旅居,这座城市用它独特的方式证明,最好的文化生态,从来不是刻意打造的“高地”,而是允许一切美好自然生长的“裂缝”。(昆明信息港 记者曹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