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因高颜值通缉照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最美通缉犯”的卿晨璟靓在出狱后开启直播欲走“网红路”,然而很快便因违反平台规范而被封禁,事件引发舆论热议,再次敲响了关于网络流量与社会价值观冲突的警钟。
依法服刑后重新融入社会,是每一位刑满释放人员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从法律角度而言,卿晨璟靓已为过去的行为承担了相应责任,应当被赋予重新生活的机会,然而,权利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公共价值观,也不意味着可以依托曾经的犯罪标签谋求流量变现。一个社会的宽容不应成为对不当价值的放纵,重启人生固然值得鼓励,但必须基于积极正当的方式。
卿晨璟靓的流量源头,显然不是其内容创作或个人努力,而是其“最美通缉犯”的负面标签和“酒托”诈骗的犯罪经历。把这些东西作为吸引眼球的卖点消费,不仅背离了平台内容规范,更有可能对社会整体价值观造成损害,尤其是在青少年等易受影响群体中,这种流量模式可能传递出错误信号:曾经的违法经历可以成为包装的噱头、另类的资本,而非应当深刻反思和警醒的负面经验。卿晨璟靓若希望获得真正的认同与尊重,就不应依赖曾经的负面标签来博取关注。
平台对卿晨璟靓直播账号的封禁,既是履行自身管理责任,也是维护公共舆论空间秩序的必要举措,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内容生产必须在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的范围内进行。面对流量带来的巨大诱惑,平台有责任引导内容创作者向积极向上、真实有益的方向发展,防止以恶炒恶、以污增流现象的蔓延。守住流量的底线,不仅关乎平台的商业伦理,更关乎整个社会舆论环境的健康与清朗。
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流量时代,如何正确处理法治精神、人文关怀与公共价值之间的关系,是每一家平台、每一位内容生产者乃至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只有在法治的轨道上,在伦理道德的框架中,流量经济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谢星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