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钱鼓励结婚是个提高结婚率的好方法吗?
作为一项刚刚出台的政策,其效果我们还无法立马看到,但“多地宣布发钱奖励结婚”登上热搜却即时可见,并迅速引发人们热议。从广州白云区白云街龙归南岭村公布的《初婚奖励实施方案(试行)》来看,如果夫妻双方均符合条件,累计可获得高达4万元的现金奖励。奖金可算丰厚,甚至被视作婚育激励政策“向基层落地”的典型案例。
政策是落地了,但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又如何呢?有网民担心,“发钱奖励结婚会否成为骗取奖励的新套路”,为此,多地方案均强调申请资格审核和婚姻稳定期设定,以保障政策公平性与执行力。但婚姻的维系捆绑上一层经济利益,不由得令人担心起这项政策的可复制性了。
有专家认为,结婚奖励进一步释放了鼓励适龄婚育的积极信号,同时也是降低结婚、生育、养育、教育等婚育成本的一个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因素只是结婚率下降的原因之一,虽很重要,但并非全部。不少网民就认为,结婚是人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不太可能因为政府的一些奖励措施就轻易作出决定。而法律、文化等层面的因素,对结婚率的影响亦不能忽视。当女性们担心"婚育影响职业发展",男性们诟病“彩礼”,双方在婚姻关系中首先考虑的是利益得失时,单纯的经济鼓励恐对提升结婚率效果有限,届时不论奖金多寡,只是沦为双方的分账协商而已。
要建立一个"婚姻友好型"和"生育友好型"社会,只着力经济层面是不够的。坦白说,政府奖励的金额估计是很难追上一些地方彩礼上涨的速度的,对于购房、教育等刚性支出更是杯水车薪。而男女性别对立,这些年来,常随着一些个别事件,时而发酵,这些都需要全社会从法律制度、文化心理、经济支撑、生活习俗等方面系统性出台措施着力解决。“发钱”只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而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才是重点和难点,只有在住房、教育、医疗等大宗支出领域提供实质性支持,优化女性和育儿的职场环境,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多措并举,才是解决结婚意愿的根本。
现实告诉我们,婚姻并不意味着就是通向幸福的殿堂,它为个体提供了情感上的支持和陪伴,也肩负了家庭责任和生命传承,还有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和纷争。它不是“忍耐的艺术”,也不应成为“生意的算计”,它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一种常见选择。我们应该赋予这种选择更好的环境,因为这能让更多人的生活更好更幸福,如是而已。(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