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宣布发钱奖励结婚”登上热搜,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从广州市白云区龙归南岭村初婚夫妻最高可申领4万元奖金,到浙江省全省推广发放结婚红包、消费券,再到绍兴市上虞区、衢州市常山县为符合条件的结婚登记夫妇发放1000元新婚礼包,以及山西省吕梁市为特定条件夫妇提供1500元奖励,各地相关部门纷纷以真金白银的激励举措,试图为当下低迷的结婚率注入一剂“强心针”。这一系列政策背后,既彰显着相关部门对人口问题的关切与担当,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婚姻、生育及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近年来,我国结婚率持续走低,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现象日益普遍。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较去年同期减少15.9万对。而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创下近40年来新低。这一趋势若不加以扭转,将对人口结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各地推出婚育奖励政策,无疑是积极应对人口挑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有益尝试。从短期来看,直接的现金奖励能够降低部分年轻人结婚的经济门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结婚意愿,为婚姻市场带来一丝暖意。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发钱奖励结婚”并非解决婚姻问题的万能钥匙。婚姻,作为人生中的重大抉择,其背后涉及的情感、价值观、生活规划等多重因素,远非金钱所能简单衡量。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高昂的房价、育儿成本、职场竞争压力以及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才是影响他们结婚决策的关键所在。即便获得了数额不等的奖励,若这些深层次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婚姻的“围城”依然难以轻易踏入。
从政策效果评估的角度出发,如何确保奖励资金精准投放、真正惠及有结婚意愿的群体,避免出现“为奖励而结婚”的功利性婚姻,也是亟待思考的问题。若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审核机制,不仅可能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婚姻造假、资源分配不均等。此外,政策的可持续性同样不容忽视。在当前地方财政压力普遍较大的情况下,长期、大规模地婚育奖励支出能否得到保障,是否会对其他民生领域的投入产生挤出效应,都需要在政策制定之初进行审慎权衡。
要让“发钱奖励结婚”政策真正发挥实效,助力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婚育观念,还需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大对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减轻年轻人的生活负担,为婚姻和生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提供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等措施,让年轻人对未来生活更有信心和底气。另一方面,加强婚育文化宣传教育,弘扬正确的婚姻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摒弃功利化、物质化的婚恋观念,营造尊重婚姻、崇尚家庭的社会氛围。社区、学校、媒体等各方应协同发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婚恋辅导、家庭建设活动,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
“发钱奖励结婚”政策是相关部门在应对人口问题道路上的一次积极探索,其善意与决心值得肯定。但我们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金钱激励之上,而应以此为契机,深入剖析婚姻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矛盾,构建起一套涵盖经济保障、文化引导、制度完善等多维度的支持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婚姻回归情感本质,让生育成为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期待,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口基础。(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周克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