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将至,本该是孩子们卸下学业重担、拥抱生活的黄金时段,但部分家长仍深陷“教育军备竞赛”的焦虑泥潭,试图通过校外培训为孩子“抢跑”。然而,多地教育部门近期通报的违规培训案例与骗局,犹如一记记警钟,敲打着家长们的侥幸心理——假期校外培训市场暗流涌动,若盲目跟风,恐将陷入“钱课两空”的泥沼。唯有解除焦虑、回归理性,才能守护孩子的成长与家庭的财产安全。
从百色市通报的4起违规案例,到重庆“五一”期间查处的57起隐形变异培训,学科类培训正以“一对一”“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潜入地下。这些机构或藏身居民楼,或伪装成托管班,甚至借“研学”“素质拓展”之名行补课之实。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机构连基本办学资质和教师资格证都未取得,却以“名师授课”“快速提分”为幌子吸引家长。
笔者认为,此类培训不仅是对“双减”政策的公然挑衅,更因脱离监管导致教学质量无保障、安全隐患重重。家长若轻信宣传,不仅可能损失钱财,更可能让孩子陷入“高压填鸭”的恶性循环,错失全面发展机会。
当前,校外培训领域的消费陷阱已从“虚假宣传”升级为系统性骗局。部分机构以“充值赠送”“限时优惠”诱导家长一次性缴纳高额费用,随后以“资金链断裂”为由卷款跑路;更有机构通过“保过班”“协议班”设置霸王条款,以“学生自身原因未达目标”为由拒绝退费。
这些骗局之所以屡屡得手,根源在于家长对“教育投资”的盲目迷信,以及对合同条款、资金监管的忽视。正规培训机构需通过“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收费,资金直接进入监管账户,但许多家长为图方便选择私下转账,最终陷入维权无门的困境。
面对乱象,监管部门已展开雷霆行动。多地通过“回头看”专项整治、资金监管平台、违规线索“随手拍”等方式织密监管网络。笔者认为,仅靠外部约束远远不够,家长更需从认知层面解除焦虑。校外培训本应是素质教育的补充,而非焦虑的“避难所”。
五一假期,家长与其将孩子推向无序竞争的漩涡,不如陪孩子走进自然、参与社会实践,让假期回归“休息与成长”的本质。教育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过度透支只会让孩子后劲不足。唯有监管部门、培训机构、家长三方形成合力,才能让校外培训市场回归理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龙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