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要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云南、昆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总遵循总指引。
昆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解决有资源没技术、有产业没土地、资源产业土地和技术都有但是没有钱等难题,通过产业共谋、利益共享,加快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协调并进”的高质量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破除了“小算盘”,聚力了“大发展”。
解决不能协作不愿协作难题,构建合作共赢产业协作新格局
“昆明区域之间、城乡间发展差距较大。主城五区以全市14%的国土面积,集中了64%的人口、77%的经济总量,而东川、寻甸、禄劝、石林等县区,是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或农产品主产区,这些县区即使遇到一些好项目,但受生态环保、资源条件、交通物流等方面的限制,最终导致项目无法落地,错失发展机遇。”昆明市发展改革委分管负责同志说,实际上,城市化地区也会因空间受限,存在优势项目无法落实、产业空间无法拓展等问题。
2022年5月,昆明出台《关于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意见》,围绕增量、存量两类项目跨区域流转,配套制定了《昆明市招商引资项目跨区域协作管理办法(试行)》《昆明市存量产业项目跨区域流转管理服务办法(试行)》2个文件,同时围绕土地指标、人才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撑文件。2024年9月,《昆明市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三年行动(2024—2026年)》出台,配套印发“十大重点任务”清单,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三年支撑性重点工作及各阶段发展目标。
在推动机制落实的过程中,市发展改革委重点聚焦解决“不能协作”和“不愿协作”问题。针对前者,着力实施产业布局、要素保障、招商引资三个“一盘棋”;针对后者,着力构建利益共享、统计核算、督促考核三个保障机制。
产业布局一盘棋,就是在全市层面明确各县区、各开发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构建“合而不同、错位联动、全面统筹”的产业发展格局;要素保障一盘棋,就是在市级层面统筹调配各类资源,实现要素高效配置、优势互补,共同保障项目高效落地;招商引资一盘棋,就是在全市层面构建全面统筹、高效联动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向优势产业功能区聚集,有效避免招商引资内卷和区域同质化竞争。
利益共享、统计核算、督促考核三项保障机制,就是将县区间跨区域协作项目涉及的税收、投资、产值、招商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按比例进行分享,合力构建差异发展、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产业协作新格局。
西山区与富民县协作的大兴药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一景。记者江枫/摄
经过两年多的持续推动,昆明有效解决了产业“想落地落不了地、能落地不愿意落地”的发展问题,有序推动了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调动了各县区特别是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抓招商、抓发展的积极性,也拓展了主城区产业发展空间。截止目前,市域范围累计推动10个跨区域协作项目,为全市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探索了路径,形成了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有力促进了县区由竞争走向竞合。
比如,安宁市与高新区促进云铜股份有限公司跨区域流转,破解了企业发展与安全环保、城市规划的冲突;禄劝县和富民县推动精细磷化工上下游联动发展,协同保障新希望集团磷矿开发利用与深加工项目跨区域落地;东川区与寻甸县合作共建天生桥产业园区,成功解决园区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并维护了落地企业权益;西山区与富民县签订大兴药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合作备忘录,宜良县与阳宗海签订匡远林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合作备忘录,实现了跨县区协同保障光伏项目用地的有益尝试;滇池度假区与西山区签订协议合作共建“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形成招商引资共谋、项目建设共推、责任机制共担、成果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海底鹰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根据自身生产经营需要,将办公地点从西山区迁至滇中新区,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将办公地点从经开区迁至西山区,相关县区分别就税收、产值指标分享达成一致,共同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实现了多方共赢,破除了小算盘,共谋了大发展。
建设重点产业协作园区,让各县区共享产业转移、托管磨憨等机遇
市发展改革委分管负责同志说,国家推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开通、昆明托管磨憨,带来了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为了让各县区共享这个机遇,昆明持续探索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新机制。
2024年5月,昆明出台重点产业协作园区管理办法,统筹划定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2个重点产业协作园区,为各县区和开发区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鼓励和引导各县区、开发区对照自身产业定位和区域比较优势,主动跨区域招引和转移产业项目到重点产业协作园区优先落地、高效集聚。这个机制是对“1+2+N”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的深化和完善,通过举全市之力,可以协同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承载区,加速构建优势互补、差异发展、互利共赢的协作格局。
自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已有55个项目完成备案审核程序落地重点产业协作园区,其中,2024年落地4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2.92亿元;2025年一季度7个项目完成备案审核程序,总投资约1.27亿元。从项目来源地看,既包括需要扩大对外生产经营、主动流转的市域内存量企业,也包括从上海、福建、湖北、香港等地新招引的省外企业。
禄劝县于2024年6月在磨憨—磨丁合作区成功注册云南雅酌酒业有限公司,主要销售脱贫产品红糯高粱酿造的白酒云之汤,现已顺利完成出口备案;滇池度假区推动中国铁塔昆明公司在磨憨落地共享单车项目,计划在高铁站、商圈、居民区投放500台铁塔出行共享电单车;寻甸县于2025年一季度依托县内蓝莓种植规模优势和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周边物流集散中心集聚优势,推动维先农业(科技)云南有限公司在科技城落地,进一步打通了农产品贸易上下游链条,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西山区在磨憨建设的标准厂房。记者江枫/摄
五华、禄劝、寻甸、安宁、东川等县区积极响应,推动一批跨区域合作园区项目在磨憨加快建设。五华区于2024年7月15日率先在磨憨竞拍47.03亩土地,计划投资2.92亿元建设3.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并于今年6月底全面竣工投入使用,该项目拟重点引入轻纺、机电、五金电器、消费电子等出口导向型加工制造业,依托区内科创、商贸资源富集优势,大力培育跨境贸易、跨境旅游、跨境结算等现代服务业。
禄劝县于2024年9月24日完成52.57亩的磨憨土地竞拍,计划投资3.13亿元建设5.1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重点招引轻工业企业,目前已完成备案、地勘和围网建设等前期工作,正在抓紧办理施工许可证,预计今年上半年正式开工建设。寻甸县于2024年10月16日竞拍获得磨憨29.7亩土地,计划与云上良品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由企业负责厂房建设,目前已完成施工围挡,正在完善建设方案。安宁市于2024年12月25日通过竞拍取得磨憨土地58.8亩,计划投资1.49亿元建设钢结构生产加工厂房及产线,预计今年上半年开工。东川区于今年3月18日取得104.39亩土地,目前正在和宇斯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接洽,计划在磨憨投资建设注射液生产线。
深化沪滇协作机制,进一步创新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模式
昆明还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十四五”时期东西部协作的框架协议》,与上海加强合作,立足产业梯度转移和园区共建工作新形势,实现从扶贫帮困向产业协作转变,为东西部产业协作、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示范。
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一角。记者江枫/摄
2021年10月,上海临港集团与云南省投促局、昆明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共建临港昆明科技城框架协议》。2021年12月,昆明经开区与临港集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项目在经开区清水片区落地开工。项目总投资14亿元,占地282.5亩,建筑面积约28.37万平方米。园区共有42栋楼宇,分为功能配套区、总部功能区、智能智造区、研发智造区和生产制造区五大区域,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生物医药、高端生产性服务、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等产业。项目采用“重资产投入”与“轻资产运营”分离的方式开发建设,昆明经开区负责拿地和工程建设,完成“重资产投入”;临港集团旗下的临港控股与昆明经开区平台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运营公司,进行项目策划定位、招商管理,实现“轻资产运营”。
通过“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的协作模式,昆明与上海不断深化园区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产城融合、人才交流、品牌输出等方面的合作,以“上海理念”高质量推动产业招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滇投资兴业。自2023年12月3日开园以来,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已有109家企业注册落地,招商面积突破10万平方米,涵盖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累计16家企业入驻,科仑检测、巴莱咖啡、恒畅农业等10家企业投产运营,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了配套产业链式发展。
2024年6月,昆明市政府与上海普陀区、松江区签订《深化沪滇协作共建磨憨沿边产业园区》,合作区管委会与上海松江经开区签订《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战略合作协议》,以东西部协作和跨区域合作园共建为抓手,进一步创新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模式。上海临港集团在磨憨围网区购置18.25亩土地,投资3.5亿元首发建设磨憨磨丁跨境服务中心项目,并成立云南磨憨沪滇临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云南磨憨沪滇产业联动发展有限公司,深度聚焦“跨境服务中心、跨境物流中心、国际产能高地”建设,构建“沿边—内地—沿海”的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布局,打造沪滇协作新样板。
央地合作、四区联动、以城带边 创新昆磨联动发展新模式
自2022年托管磨憨以来,昆明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在更大的空间层面进行实践,实施“省会城市+边境口岸”统筹谋划,创新采取“央地合作”“四区联动”“以城带边、以城兴边”等联动发展新模式,推动政策、资金、资源向磨憨聚集,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为产业落地磨憨蓄势赋能。
昆明托管磨憨以来,在当地的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18.2%,是磨憨被托管前6年总和的16倍,磨憨人口也从托管之初的2万人增加到4万人,正逐步由边陲小镇向口岸城市跃升。
昆明还积极推动央地合作,与中国中铁签署共建合作协议,实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共同推进磨憨的开发建设,有效解决了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初期缺人、缺钱、缺经验的问题,推动了围网区、南坡、新国门等重点片区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磨憨公路口岸提升改造、南坡隧道等一批项目,也得以加快建设。
漂亮的磨憨火车站。记者江枫/摄
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相继出台政策措施,推进中国(云南)自贸实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昆明保税区、磨憨—磨丁合作区建立“四区叠加、昆磨联动”协调发展机制,制定畅通经营主体跨区域流动、支持联动发展服务贸易15条措施,整合经开区产业聚焦、自贸实验区政策先行、综保区成本节约、跨境合作区通关便利的特色优势,支持企业以“一照多址”形式,采取“昆明制造+磨憨组装”、“昆明总部+磨憨加工”、“昆明创新+磨憨应用”的模式,在“四区”内跨区域自由迁移或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形成口岸—腹地的“前店后厂”产业转移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格局。
主城五区和安宁市,还与磨憨镇6个沿边行政村建立帮带共建机制,以城带边、以城兴边,推动由市级部门挂联包保,组织52个市级部门分批实施154项民生补短板项目,推动5所主城区优质中小学帮带磨憨9所中小学,昆明市延安医院托管磨憨镇中心卫生院,市属7家公立医院对口帮扶磨憨镇11家村卫生室,推动省会优势公共服务资源向磨憨延伸。
在中老双方的共同推动下,磨憨—磨丁合作区中方区域规划范围由4.83平方公里调整为7.83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南坡国际产业示范园顺利开园,建成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并投入使用,今年还将新增2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签约70家企业、57个产业项目落地。
市发展改革委分管负责同志说,推动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一项周期长、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性改革举措,需要接续发力。下一步,昆明将进一步深化市域内联动发展,建立完善与德宏州、迪庆州等省内州市产业链衔接互补、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更好发挥对滇中城市群及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加大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合作交流,通过项目投资联动、园区共建、利益分享、市场开放等多种方式,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吸引一批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