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辆孤零零的复古咖啡车
到初具规模的临海咖啡营地
从形单影只的东北小伙儿
到拥有稳定团队的“新大理人”
从最初两三人“闭门造车”式的
环保行动
到如今数百人参与的集体环保事业
——来自哈尔滨的“新大理人”吴兴帅
用四年光阴在大理洱海边
筑起了一个关于环保与温情的
乌托邦梦想
从“流浪者”到“新大理人”:洱海治愈了破碎人生
留在大理的理由有千千万万种,对吴兴帅而言,“治愈”是最深沉的答案。14岁离家,睡桥洞、翻垃圾桶、多次创业浮沉……虽是90后,但吴兴帅的经历却比同龄人丰富许多。2021年,尝遍了生活百味的吴兴帅开着他的复古老爷车来到大理之后,就决定不走了。那一刻,“一个人、一台车”的流浪画上了句号。
吴兴帅
理记·见海咖啡 主理人
我之前在很多地方都待过,但没有一个地方像大理,这里的风景很美,但更吸引我的还有人文。我觉得,大理就是归宿。
初到大理的吴兴帅面临着事业选择:是重操旧业做摄影或鲜花批发,还是开启全新的人生篇章?吴兴帅选择了全新赛道——在老爷车上卖咖啡。与大多数创业者选择热闹的洱海西岸不同,他另辟蹊径在洱海东岸扎下根来。20多岁,正是说干就干的年纪——第二天,借来的绿色移动咖啡车就出现在了洱海边。不会做咖啡?现学!遇到困难?解决!
吴兴帅
理记·见海咖啡 主理人
其实在开店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咖啡。但为什么又做咖啡?其实是跟我之前看过的一些电影有关,我很向往那种在海边吹着风喝着咖啡的感觉。洱海东岸这么美,我想我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我想要的生活。
从咖啡车到环保营地:一场理想主义的创业
2021年的洱海东岸游客并不太多,文旅业态也不完善,吴兴帅的绿色老爷咖啡车显得格外吸睛,生意也渐入佳境,一位从西双版纳归来的大理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大哥靠着栏杆说,离家20年,没想到自己还能在洱海边悠闲地喝到一杯咖啡。”这句无心之言成为吴兴帅坚持下去的动力,也让他领悟到:“咖啡不只是生意,更是连接人与土地的纽带。”后来,他租下海东岸荒废的服务区,打造“理记先生”营地,“理记·见海咖啡”便诞生了。“理记”谐音“大理记忆”,寓意记录在这里发生的大理故事。而那台绿色老爷车,后来悄悄驶入了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镜头……
“垃圾换美式”:一场环保觉醒运动
随着“理记·见海咖啡”的诞生,“理记典当铺”也正式开张。“理记典当铺”不典当名贵首饰、奇珍异宝,只“收”游客捡拾的垃圾。“一袋垃圾换一杯美式”“三袋垃圾换‘老板的一生’”……转眼间,这个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近3年的时间,参与人数也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到如今高峰期一天可以兑换出30多杯咖啡,这场环保实践正在改变着洱海岸边的行为生态。
吴兴帅
理记·见海咖啡 主理人
现在的我只想护住眼前的这片“海”。大理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咖啡店,孩子在这里上学,结识了许多挚友,有很多人,开始是奔着兑换的想法来的,在亲自捡回垃圾后,会来告诉我不用换咖啡了……其实,通过这些举动,我觉得会引起参与者的一些思考,也会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
41个写着“理想”“勇敢”的环保色垃圾桶组成巨幕墙,成为营地新地标。这是吴兴帅发起的“垃圾换美式”活动衍生出的垃圾桶“巨幕”, 向每一个与理记相遇的人传递着环保的理念。这个因资金短缺险些夭折的项目,最终在爱心人士支持下终于在今年从构想变为现实。
吴兴帅
理记·见海咖啡 主理人
其实我的满足感不在于我赚多少钱,而是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让我很满足。有本地姐姐给我送吃的,有匿名网友给我送了很多捡垃圾的夹子、手套、垃圾袋,还有这面垃圾桶“巨幕”,也是一位爱心人士送的......我觉得做这件事很值得。
吴兴帅的人生像他调制的特饮“老板的一生”——冰火交织,苦尽甘来。而营地中那些被记录和正在发生的“大理故事”以及充满创意的活动,持续吸引着各地游客,甚至有人专程“打飞的”前来,只为在洱海边喝着咖啡听听老板的故事。
韩程斌
浙江游客
我是从网上知道的这个活动,很有感触,所以我特地买了机票从浙江飞过来大理打卡留念。我对老板的行为还是蛮感动和佩服的,毕竟这方面能做到这样的少之又少。
“百年老店”的乌托邦实验
除了“上墙”的垃圾桶,吴兴帅还在沿海路边放置了10个标注了“伤心”“委屈”等字眼的垃圾桶,希望路过的人们将所有坏情绪随手丢进去。他也时常会接到网友留言,“理记先生,我最近有很多负面情绪,请你挑个垃圾桶帮我丢一下”“理记先生,我看到你做这样的事情真的很棒,终有一天我会来大理看看你”……每看到留言本上的文字或是收到网友的私信,他也总是被感动到,这种双向治愈,让质疑声变得微不足道。
营地初创时仅有他和朋友两人操持,为填补人力缺口,他们经常招募来自全国各地的义工。令人欣慰的是,许多义工在服务期结束后,选择留下来成为正式员工,在这里收获治愈与温暖。
世欢
理记·见海咖啡营地员工
我也是云南的,之前在网上刷到了理记先生, 就来做义工 。来了以后就很喜欢这里的氛围,就决定长期留下来了,在这里的经历,让我看到了除赚钱之外更有价值的东西。
理记先生不仅是咖啡营地, 正如吴兴帅所诠释的,“这是一个承载着环保理想与生活哲学的精神容器。或许以后在丽江、在昆明或者更远的地方也会出现‘理记先生’,我们现在保护洱海,明天可能守护的是另一片山水……这也是我心中的乌托邦。”
当夕阳为洱海铺上金箔,游客们举着用垃圾换来的咖啡留影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美景,还有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思考。吴兴帅的故事像一滴水珠,折射出大理特有的文化棱镜——在这里,异乡人的梦想能生根发芽,本地传统获得新的表达。而当商业有了温度,环保成为时尚,异乡人与本地文化便达成了最美妙的共生,最终汇聚成独特的“大理记忆”。而当他一遍遍地说出“距离百年老店还差96年”时,眼底闪烁的不只是幽默,更有一份将环保薪火相传的笃定。
正如那位浙江游客所言:“能做到这样的人太少。”但在大理,这样美好的故事正在不断发生。或许,正是这种包容性,让苍山洱海间的小城,成为越来越多人找寻的精神原乡。(记者苏巧 杨柯达 字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