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昆明“后街经济”烟火气中绽放城市新魅力
昆明信息港    05-30 19:30:59

昆明正在全力重塑后街小巷的肌理,拓展“后街经济”。南强街、尚义街、文化巷、景星街等后街小巷的升级变化,不仅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更在小街小巷的烟火气中传承着昆明记忆,展现出独特的人文温度与创新智慧。这种“小而美”的发展模式,悄然重塑着城市商业消费格局,为现代城市治理和市井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昆明的“后街经济”是城市更新中人文温度的具体实践。南强街的青瓦白墙间,既有滇剧的悠扬唱腔,也有网红美食的烟火气息;文化巷的人行道上,石刻铭文与现代艺术并存,诉说着昆明的过去与未来。这些街区拒绝千篇一律,而是通过挖掘在地文化,打造独特的消费场景,让游客与市民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昆明味道”。这种“小而美”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保留了城市的烟火气。与繁华的商业中心相比,后街小巷似乎显得有些“低调”,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街小巷,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它们以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丰富多样的业态,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成为昆明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昆明的“后街经济”是城市记忆的延续与传承。昆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独特的记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昆明并未一味追求现代化,而是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后街小巷作为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昆明的变迁与发展。在这里,传统的建筑风貌得以保留,老街巷的名称背后有着动人的故事,老店铺里传承着祖辈的手艺,老字号的门头包裹着时光,店铺的格局还原了记忆……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昆明独特的城市记忆。通过“商业外迁+居民留驻”的模式,老街巷既保留了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又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对街区文化的侵蚀。这种“活态传承”不仅让老街保留了原有的生活气息,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正是昆明城市更新的智慧所在。

昆明的“后街经济”是城市治理的创新探索,也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在城市更新中,昆明通过“微更新”“渐进式改造”等方式,逐步提升老街小巷的品质与功能。文林街在改造过程中,允许机动车停放,远期计划打造更加强调步行性的道路;文化巷则通过增设公共开放空间、优化慢行系统,提升街区的可达性与舒适度。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体现了“小处见品质,细微现匠心”的精细化治理理念,成为昆明城市更新工作的亮点。

当然,“后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昆明在“后街经济”发展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政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后街小巷的交通、卫生等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引导,避免了无序发展带来的问题,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后街经济的发展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种以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治理,以城市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昆明的“后街经济”是一场城市与记忆的对话,是一次经济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创新实践。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幸运,更是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居民的幸福所在。昆明的“后街经济”还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它将为昆明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惊喜。(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周智宇)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