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共享文明成果,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昆明市以“政策扶持+社会协同+技能赋能”构建残疾人就业“立体生态”,不仅让2.8万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更通过王经慧、陈道会等自强典范的涌现,向社会传递了“残疾不是缺陷,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可能”的积极信号。这一实践不仅为残疾人开辟了自立自强的路径,更为全国构建包容性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昆明市近年来出台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突破了传统助残模式中“兜底保障”的局限,转向“赋能发展”的深层逻辑。政策通过就业补贴、创业扶持、按比例安置就业等多元手段,既为残疾人提供“兜底”安全感,更赋予其“造血”能力。
例如,政府将岗位送到招聘会现场、为电商创业者提供培训补贴等举措,精准回应了残疾人就业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技能短板问题。这种“授人以渔”的政策设计,让残疾人从被动受助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了“扶智”与“扶志”的结合。
昆明经验的可贵之处,在于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组织助力的协同网络。党政机关带头落实按比例安置就业,企业开发适配岗位,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机构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残联组织技能培训,形成完整的就业支持链条。
五华区残疾妇女手工编织刺绣工作室的案例表明,当公益组织发挥专业优势、企业提供市场渠道、政府给予资源倾斜时,残疾人手工艺品便能从作坊走向市场,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这种多方协作机制,打破了残疾人就业的“孤岛效应”,使社会资源形成合力。
昆明市每年超千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既保留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温度,又融入电商运营、现代农业等时代元素,印证了“能力重塑尊严”的深刻道理。从串珠工艺品制作到电商运营,从盲人按摩到现代农业种植,技能培训既注重传统技艺传承,更紧扣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
陈应良夫妇从依赖救济到通过手工艺自食其力,陈道会从辍学女孩成长为电商导师的蜕变,不仅是个体命运的转折,更是社会对残疾人价值认知的重构——当残疾人通过技能创造经济价值时,社会自然会将“怜悯”转化为“尊重”,形成更健康的价值认同。
然而,尽管成效显著,昆明模式仍需在三个方面持续完善:其一,持续提升就业质量,当前稳定就业人数仅占就业意愿者的66.7%,需进一步开发高技术含量岗位,避免残疾人被困在低端就业领域;其二,政策落实需防范“数字达标”倾向,应建立跟踪评估机制,确保培训与岗位精准对接;其三,社会观念转变任重道远,需通过媒体宣传、残健融合活动等方式,消除隐性歧视,营造更包容的就业环境。
残疾人就业从来不是单一群体的福祉问题,而是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系统工程。昆明用实践证明,当政策设计充满温度、社会协同凝聚力度、技能培养彰显深度时,残疾人完全可以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中找到发光发热的舞台。(昆明信息港 评论员 文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