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城市网盟联播 正文
“绿水青山方程式”的N种解法
红河网    06-11 10:45:13

红米稻丰收。 通讯员 张艳 摄

走进元阳县牛角寨镇果期村委会,绵延如带的哈尼梯田已完成播种,一排排嫩绿的秧苗长势正旺,层层叠叠的梯田与雨后山间炊烟、日落、云海构成一幅诗意乡村田园美景图。

“插秧结束后,我们不仅要进行日常管理,还要时刻关注梯田水量,这是决定梯田收成的关键。”天微微亮,当地的“赶沟人”马有明已来到田埂间,他肩扛锄头、手持镰刀,顺着水沟行走,一路上清理沟里的枯枝、败叶、垃圾,查看水流情况。

1300年前,哈尼先民以山峦为纸,锄头为笔,精心绘制出一幅占地19万亩的立体画卷。随着第一粒野红稻在这云雾缭绕的梯田里被驯服,一段关于梯田“红玛瑙”的千年传奇故事便悄然展开。

哈尼人恪守着古老的红米种植传统,不依赖化肥,保持红米的自然特性,通过河流、沟渠引高山泉水灌溉,自上而下冲灌到层层梯田中。独特的“三犁三耙”“夏秋种稻冬春涵水”“人工耕耘除草”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使元阳梯田出产的红米具备了“原生态、原产地、原种群”3大特性。

要孕育出梯田红米,森林、村寨、梯田、水系4个核心要素,缺一不可。山顶的森林涵养水源,形成涓涓细流,为山腰的村寨提供生活用水,又为村寨下方的梯田灌溉提供水源。流水继续顺流而下,在低地的河谷中交汇成河流,再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搬运回森林,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元阳县将红米产业发展与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结合,通过强化基地管理、优化产品开发、提升品牌影响力等举措,实现了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推进”和“双丰收”,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的产业发展新路径。该县依托粮食购销公司,成立元阳县哈尼梯田有机红米专业合作社,从红河州农业科学院引进优质良种,积极引导和鼓励各族群众种植梯田红米,共发展社员5000余户,辐射带动全县种植梯田红米面积达10万亩,覆盖2.6万户种植农户,总产量超过3.5万吨,实现农业产值2.2亿元,红米亩均收益提升至3000元。

红米种出来了,如何让它走出大山,实现更大的价值?元阳县在红米深加工上做足文章。

走进元阳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牛角寨红米加工厂的生产车间,阵阵米香扑面而来。酒坊内,师傅们熟练地进行着浸泡、蒸煮、摊凉、拌曲等操作,翻动着米粒;发酵车间里,近百口陶缸整齐地摆放着,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着缸内的温湿度;在包装车间,工人们有序地进行着灌装、封盖、贴标等包装环节……一盒盒印着“千年梯田古韵留香”标识的红米酒礼盒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在这里,红米不再只是简单的稻谷,而是被加工成红米酒、红米糕、红米饼干等多种产品。

“我们通过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梯田红米的附加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该公司负责人李文荣说。

除了产品多样化,元阳县还利用线上线下多元化立体化营销打开省内外代理销售市场,不断提升红米知名度。该县积极推动梯田红米产业数字化进程,目前,该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已形成数字化全产业链,涵盖种植、收购、加工、生产、仓储、销售等环节,建成红米大数据中心和多个应用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电商”销售优势,结合农产品展销、直播带货等形式,创新产品交易模式,实现梯田红米从基地到品质、品牌、营销的全面数字化。

红米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元阳县积极探索红米与旅游产业融合,推出“元阳哈尼梯田认种计划”、入住蘑菇房改造的“稻作民宿”等梯田红米文化体验项目,探索“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提升红米产业的全链条效益。

每到红米稻丰收的季节,哈尼梯田一片金黄,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梯田风光,还能体验红米的种植、收割过程,品尝到各种红米美食。当地农户也借此机会,发展起了农家乐、民宿等产业,进一步增加了收入来源。

从红米生态种植到精深加工,从线上线下销售到农旅融合发展,红河州的红米走出了大山,走上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之路,这条产业链,激活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绿水青山方程式”。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红河梯田红米必将走出一条更广阔的发展道路,让千年稻作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红河网 作者尚秋媛 常一鸣)

编辑:吕宇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