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山区龙潭社区办了件新鲜事,把彝族刺绣培训班办到了村民家门口。60岁的王大妈和“新村民”民宿老板周未坐在一间教室里学刺绣,老手艺遇上新课堂,不仅让沉睡千年的古村文化焕发新生,更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为乡村振兴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幸福路径”。
这种活态传承模式既守护了文化根脉,又创造了经济价值,村民们可以将精美的彝绣作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开辟增收新渠道。此前,凉山州通过“培训+订单+电商”模式实现年产值1.39亿元,带动20万绣娘居家就业;楚雄州建立1056个绣娘数据库,开发文创产品实现产值2亿元等就是最好的案例。
此次彝绣培训班除了社区当地老村民,还有正在村内经营、居住的新村民,新村民主动跟着非遗传承人学穿针走线,这份对老手艺的认真劲儿,就是最好地融入。这种老带新、新学老的互动,慢慢把新老村民的距离拉近了。以前各忙各的,现在唠家常、学手艺,大家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龙潭社区创新开展的彝绣培训活动,通过将课堂设在村民家门口的形式,推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老村民与新村民共学刺绣,既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文化基因,又搭建起情感联结桥梁,为古村注入活力,探索出“文化+旅游”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从“输血”到“造血”,从“保护”到“发展”,龙潭社区的彝绣培训让老手艺成为新名片,让新老村民共绘“幸福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个个村庄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杨锦佳)